虎昭昭 作品

第126章 第 126 章

 在家裡的時候, 這群學生就聽夠了父母的嘮叨,說他們能在大學裡學習姜蓁師門的真本事,是他們的福氣。

 可現在看來, 這哪是他們的福, 這是他們的孽啊!!

 每月都有考試就算了, 考試不合格的, 居然還會被退學,這壓力猶如山大,哪怕被秋月呵斥,他們也抽抽噎噎,一臉不憤。

 “別做出這副狗樣子, 考試題目的難度又不大, 只要好好學, 都會及格。”秋月貼心的補充道:“而且退學了的也不用太擔心。過段時間, 大學又會重新招學生, 只要能通過考試, 就能重返大學。”

 話是這麼說的,但下次想憑真才實學重新考進來, 那難度可不是一般的大。

 但知道退學了也還有機會, 不會被一棍子打死, 這群學生的心態立馬就好轉了不少,覺得自己不是前途無亮了。

 秋月設置的月考制度, 並不嚴格, 若是實在偏科, 只要他還有一門拿手的特長科目, 就能算他過關。

 會被姜蓁刷下去的學生, 全都是文不成武不就, 沒一樣拿得出手的。

 姜蓁雖然有科舉的想法,但如今的條件,姜蓁就只能弄個簡易的版本。而且就算是簡易版本,也麻煩得很。

 “這期的官報上,寫明大學將在各郡縣招生,考試時間定在八月份,屆時都邑會派人下去監考,各縣縣令需要在八月之前,建好一個簡易的考場……考題的範圍,就暫定為大學裡通用的課本……各縣選□□的人,會統一送到都邑參加最終考核,最終選出300人……”

 “除了文化考試,武術考試也可以一起舉行,同選300人……”

 “選中的人,家中免兩百畝田地的稅收,雜役也一同免除。”

 姜國如今就兩百多個縣,會讀書識字的文人也不多,再加上現在姜國的讀書人還沒有氾濫,所以那群學生往返都邑的車馬費,都由朝廷負擔。

 暗自琢磨了一下姜蓁現在的選才方法,秋月心裡極其興奮,不需要貴人舉薦,也不需要自己四處奔波自薦,只需要一場全國大型考試,就能把人才納入囊中。

 長此以往,姜蓁麾下的能臣,出身各不相同,不會只被士族把持,姜蓁的權利恐怕會超越以前的每一任君王。

 這兩天大學裡剛清理出了一批學生,還都是君侯和高官的孩子。大學的名額,在這批退學孩子的襯托下,顯得格外珍貴,不愁沒人參加這場考試。

 秋月回去之後,就開始興奮的撰寫官報上面的文章,強烈的暗示大家,在縣學待著並沒有什麼好處,大學可是在姜蓁的眼皮子底下,若是才能出眾,何愁不被姜蓁提拔?

 派往各地的醫官,都是考試選拔得來 ,都邑有不少庶民和奴隸,以通過醫者培訓班的考試為目標

 姜國人大致都知道考試這東西,一種新的考試名目出來,大家都見怪不怪。只不過是又多了一個奮鬥目標罷了。

 秋月暗中觀察了一下都邑的風向,然後就向姜蓁進諫道:“都邑有許多外國學子,都想參加這場考試。若只在全國選300名學生,這群外國人士,會不會擠佔本國學子的名額?不如我們把戶籍的限制加上去?”

 不怪秋月會擔憂,因為這群外國學子的實力極其強勁。他們當初都是在鄭國求學的,後來跟著老師遊學來到了姜國。

 反正現在大學學堂和致知學堂裡面的學生,是比不過這群外來者的,更別說各縣的學子了。

 姜國以前的文人就少,讀書的風氣是這兩年才起來的,哪比得過人家讀了十幾二十幾年書的學生呢。

 “他們若是參考,就按正常程序錄取。你只是在官報上暗示,這期學子我以後會有大用。但又沒說一定要用。想要做官,姜國人和另外四國人的標準可不一樣。”姜蓁淡定的說道。

 提拔本國人做官,60分及格就可以,因為他們的家人朋友在姜國,賣國會掂量一下。但他國之人,才能如果不是特別亮眼,姜蓁是不打算用的。

 她這次要在國內挑選300名學生,但今年年底,空缺出來的官職,可能也就一百多個。

 這三百人,本來就需要競爭上崗。

 等他們入了大學,姜蓁還需要觀察他們兩三個月,才能決定他們的最終去向。

 有姜蓁的吩咐,將作少府的人把研究院建立完畢,就又開始修建都邑的考場。

 各縣的考場可以修得簡陋一點,但都邑這邊文人聚集,參考的人不知道有多少,所以這個考場姜蓁直接往大了修建。

 那密密麻麻的小格子單間,看得都邑的百姓議論紛紛。

 “醫官的考試都在大學教室裡考,這次王上居然特地修了一個這麼大的考場,可見王上的重視。”

 “管那麼多做什麼,先去考了再說。只要考中,就能免雜役和稅收。萬一考中了呢?”

 “整個姜國,兩三百萬人,最後就只要三百人,哪那麼好考!”

 姜國本就是各國關注的重點,各期官報學報,還有姜國都邑的最新消息,另外四國的國君都在重點關注。

 看著姜國又開始採取大動作,諸國的國君人都麻了。

 衛王拿著最新一期的官報,看了又看,對衛陽說道:“通過公平的考試遴選人才,確實是個好法子。我衛國正缺治國之才,倒是可以跟著姜國學一學。”

 “學什麼?咱們跟姜國能比嗎?咱們衛國才多少讀書人?”衛陽這話說得非常有自知之明。

 他們衛國文化荒漠的稱號不是白得的,就算衛王大動干戈的選材,也選不出什麼好苗子來。

 “這一出接著一出,自姜王出現,姜國就沒消停過。這天縱奇才,怎麼就不是我衛國人呢。”衛王的語氣十分感慨,不甘心的說道:“這個考試著實是好東西,哪怕最後選出來的人少的,衛國也該試一試的。”

 “從推行簡化字和竹紙開始,姜王就在為這場考試鋪路。衛國想撿來就用,那是不現實的。”衛陽說道:“不用管姜國如今怎麼做,我們按照自家的情況做事就好。先把馬蹄鐵給軍隊的騎兵安排上,把北邊的胡人摁住……”

 姜蓁剛在都邑發力的時候,衛陽就來都邑做質子了,因為在都邑待得夠久,他對姜國新法瞭解得也夠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