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昭昭 作品

第136章 第 136 章

 被偷走的水稻苗, 就被潦草的種在小溪邊上, 看起來還算精神,沒被突然來的環境變化折騰死。

 “這幾株水稻已經開始結種子,無法辨認,只能明年才能確認。”藍河衛對那個商賈問道:“不知你能否提供賊人的信息, 我們要查過之後, 才能確認。”

 商賈沒想到這水稻居然這麼麻煩,皺著眉頭解釋道:“大人, 我是真不知道賊人的模樣。只是商隊中有奴隸看到有人鬼鬼祟祟的在這裡種稻子,要不是縣令大張旗鼓的查案, 我也想不到這茬去。”

 “不知道賊人的模樣?我看你的嫌疑就大得很。”

 “大人說笑了, 您該不會是不想給賞金,才汙衊我的吧……”商賈緊張的擦了擦頭上的汗, 心臟狂跳,為自己的貪心而後悔。

 但他如果不是貪心的人, 就不會做出偷水稻的事情。

 藍河衛的權利比丹朱縣的縣令還大,拿捏這種宋國來的商人,輕而易舉, 一聲令下, 剛從牢裡出來的商隊, 就又被關進了牢裡, 商隊的人狡辯再多也沒用。

 上次被關的人多,縣令怕惹出亂子,沒敢對大家用重刑。但這次,商隊的人成了重點嫌棄人, 待遇跟之前就沒法比了。。

 把商隊的人分開審問之後, 藍河衛就審問出了結果。

 這名商賈, 確實就是單純的見財起意。

 “你們連這稻穀的用處都不知道,為何要去偷?”藍河衛問話的時候,氣不打一處來。

 “我雖然沒看出這稻穀的特殊之處,但這是姜王要的東西,必然貴重。我若把這東西帶回國,獻給王上,我說不定就能加官進爵,擺脫商賈的身份……大人,我就是一普通的商賈,真不是諜者……”

 商賈還有活命的可能,間諜必死。

 藍河衛揮了揮鞭子,冷笑一聲說道:“是不是間諜,可不是你說了算。”

 商人和間諜之間的界限,並不是那麼的清晰,許多的商隊也兼職著傳遞情報的作用。

 那幾株水稻,藍河衛不敢再動,交給縣內的農莊來處理,免得東挪西挪的把水稻給挪死了。

 但這偷水稻的商賈,藍河衛直接把他帶回了都邑,聽候姜蓁的處置。

 人證物證俱在,那商賈連反抗的心思都不敢有,只求能保住自己的小命,回都邑的路上極其老實,一點么蛾子都不敢鬧。

 “王上,這名商賈,不是記錄在冊的間諜,他前幾年就經常來往丹朱縣買賣。”藍河衛把這名商賈的底細都查了一遍,十分確定,偷水稻的事,就是偶然。

 【這商人為了錢,命都不要了。】

 【到處跑的商人本來膽子就大,敢做這樣的事情不稀奇。】

 【誰都知道姜國好東西多。以後咱們可得低調點。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

 【就現在姜國這情況,阿蓁想低調也低調不起來啊。】

 不止丹朱縣那幾株特殊的水稻苗招人惦記,姜蓁大力推廣的棉花,也被四國商人鍾愛。

 如今棉花剛到採收的季節,大批的商人就跑都邑和藍河縣蹲著,他們不止想要棉花,棉花種子他們也想要。

 棉花在姜國也才剛剛推廣,四國的人就想來撿便宜。

 薅羊毛也不能只逮著她一個人薅啊。

 為了不被四國偷家,姜蓁敲了敲桌子,吩咐道:“偷水稻的商賈,按照間諜的罪名處置,把這事情通報在官報上。宋國對我姜國虎視眈眈,居然採用如此陰謀詭計,影響我姜國的糧種優化大計。今年秋天的棉花,還有棉花種子,都不許賣給宋國。”

 在官報上把宋國這個靶子立好,姜蓁又另外對衛蟬說道:“給都邑和藍河縣那邊的官員通通氣,今年地裡的棉花,只能賣給本國人,違者重罰。”

 她辛辛苦苦的忙活一通,可不是為了給別人做嫁衣的,她弄出來的棉花,首先得保證姜國百姓的需求。

 等姜國的百姓人人都能穿上棉衣,姜蓁才會開通棉花的生意。

 在此之前,不賣的理由姜蓁都幫姜國百姓找好了,擔心棉花流向宋國,姜國也不會向另外三國的商隊賣棉花,萬一他們是幫宋國買的呢。

 宋國的商賈偷姜蓁的水稻,宋國背這個鍋,也是應該的。

 【雖然阿蓁下令不讓賣,但肯定會有老六禁不住錢財的誘惑。各大城池進出的時候,也得嚴查才行。】

 【棉衣的重要性不比鹽鐵低,可以按照查鹽鐵的標準來查棉花。】

 有直播間的查漏補缺,姜蓁很快又對衛蟬補充道:“各城池和路上的關卡都要細查。”

 “臣馬上就把這件事情通知下去。”衛蟬回道。

 如果說有的商隊摳搜,不願意進城過夜,但路上的關卡他們是跑不掉的。

 以前土路的時候,就會有關卡收路費,如今都邑到大峰郡的路都成水泥路了,路費雖然上漲了一點,但大家也樂意走這條路。

 商隊在這條路上節省的不單是時間,還是錢,那點路費他們也願意給。

 都邑通往大峰郡的路就一條,只要走這條路的商人,就別想帶著鹽鐵和棉花躲過這條路的搜查。

 作為這個國家的實際統治者,姜蓁的政令一出發,都邑和藍河縣的官員都行動了起來,召集各鄉三老,讓他們監督各鄉的買賣情況。

 “大人放心,我們鄉里的人都聽話著呢,絕不賣一粒棉花種子給他國之人。宋國人不安好心,咱們不能便宜了他。”

 “就是,王上費盡心思,想給我們找出更好的稻種,讓我們不餓肚子,宋國居然敢派間諜來偷稻種,簡直非人哉!”

 不管是都邑的百姓,還是藍河縣的百姓,全都是姜蓁的鐵桿,堅決擁護姜蓁的利益。

 這新出來的棉花種子,除了各縣的農莊,就他們這兩處的百姓有,姜蓁已經給了他們足夠的優待,哪怕不能賣給他國商人,會少掙一點錢,他們也不在意。

 各位鄉老回去一說,鄉里的百姓紛紛和那群已經預定的商人解約。

 “實在對不住,上頭不讓賣給你們,你們要怪的話,就怪宋國人吧。”

 “這…咱們當初說好了的啊。可是價錢給得不合適?”

 “你把我想到哪裡去了,我可沒有想提價的意思。是上頭真不讓賣了,你就算買了棉花,你也帶不走的,路上還有那麼多關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