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武的胖子 作品

第二百五十六章 漢奸

  這句話打動了皇太極,皇太極是深以為然,如果早就對這個明將知曉一二,女真軍兵絕不會盲人瞎馬般撞上去受到如此慘重的損失。

  當林東聽聞皇太極派出了使者前來,心中微動,心裡有了個念想,想來皇太極不會派出女真高層前來,最有可能的是派出投靠的降將和降臣前來,也好,看看是歷史上哪位大漢奸前來,真是好膽啊。

  寧完我在五名漢軍的護衛下,穿過屍橫遍野的戰場,也是為戰況的慘烈咋舌,從女真人十餘年來很少看到如此多的女真人橫屍荒野。

  一行人來到涿州北城通濟門下,破虜軍軍兵打開了通濟門,寧完我得以進入城中,城門洞中大部被磚石堵塞,只留下了一人寬的狹窄通道。

  原文來自於塔&讀小說~&

  當寧完我走出昏暗的門洞後,他見到幾名護衛簇擁著一個高瘦的年青明軍將領冷眼看著他。

  “本官乃是大金國二等參將寧完我,對面這位可是登萊軍主將。”寧完我拱手施禮問道。

  “呸,不過是個漢奴,神氣什麼。來人將此獠帶與大人。”韓建撇嘴罵道,部下死傷眾多讓其脾氣大漲,何況看到是一個如趙烈所言的漢奸。

  哦,此人不是主將,寧完我做出判斷,至於此人的辱罵之詞他是根本無視,投靠大金十餘年,對於這般辱罵都是習以為常了,有些遼東漢人背地裡將李永芳、范文程、高鴻中等人罵的更是不堪。

  五名漢軍被原地看押,只有寧完我隨同兩名明軍兵丁向城內走去,寧完我暗暗窺視四周,只見遇到的明軍個個身披鐵甲,兵甲齊備,孔武有力。

  最讓他詫異的是,幾乎每個明軍都用仇恨的眼光看著他,眼中的怒火一望可知,這是以往從其他明軍身上從未見過的,這得多大的仇怨啊。

  一路向南,經過兩個路口,來到一片寬敞的空地,四周是幾座高大的屋舍。不過年久失修,很是破敗,四周有數十名的軍將守衛,各個身強體壯。

  精明強悍,幾十雙眼睛注視著這個豬尾巴漢人。

  一名軍兵對著一個全身披著明光鎧的巨漢施禮道,“秉餘大人,此人就是建奴使者,屬下奉命將其帶到。”

  這個巨漢回了一個禮。然後看向寧完我,臉上的橫r抽動了一下,咧嘴笑了笑,不笑還好,他這一笑,寧完我感到脊背一涼,渾身一緊,象是被野獸盯上一般。“你個漢奸隨我來。”

  塔讀^小說更多優質免費小說,無廣告在@線免<費閱<讀!>^>

  餘大寶大刺刺的用手一點寧完我,態度輕蔑,臉上寫滿鄙夷。寧完我頭一遭聽聞漢奸詞句。

  不過向來機敏的寧完我立時明瞭這個詞的意思。他臉色變得慘白,臉上抽動了幾下,再沒有方才的從容鎮定,這個詞太誅心了,將降奴的漢人抽打的體無完膚斯文掃地,甚至可以將如他、范文程之流傳頌千古,當然是臭名。

  身在此處由不得不低頭,寧完我只能隨著這個軍將走入一個殘敗的室內,只見一個粗壯的面色微黑的年輕軍將端坐一個陳舊的漆案後,一雙眼睛審視的看向他。一個年長一些的軍將立於此人側後。

  看看此人身上的五品大明官服,寧完我不禁躊躇,難道就是這個小小的五品武職就是登萊軍主將,不能吧。

  統領數千兵馬在大明來講最少應當是個參將,年紀最輕也得是三十左右的年紀,而此人面色微黑,看是老到,不過細看眉眼不過是二十出頭罷了。

  “來者何人”林東沉聲問道。

  “本官乃是大金國二等參將寧完我。敢問對面可是登萊軍主將。”寧完我猶疑的問道。

  “本官乃是登萊鎮靖海衛千戶林東,如你問的是城內登萊軍的主將。那麼本將就是。”林東平靜的看著這個漢奸。

  此人林東前世聽說過,在建奴麾下的漢奸中不是太有名氣,林東所能記住的僅此而已,心裡不禁有點遺憾,怎的不是范文程或是李永芳前來,可惜了。

  “哦,這個,大人可是誆我,大明五品武職如何統領數千兵馬。”寧完我不信搖頭道。

  首發&:塔>-讀小說

  “這就不是你能知曉的了。”林東沒興趣與一個漢奸商議軍伍事宜,“說說吧,你主子的意思。”

  寧完我臉上一熱,真他孃的憋屈,這裡從上到下對於大金人都是刻骨仇恨,連帶對於他這般降金的漢人冷嘲熱諷,充滿鄙夷,一點大明的威儀都不講。

  “咳咳,林大人,我家國主有言,不忍涿州百姓毀於戰火,不忍看到如林大人般能征慣戰之士如袁崇煥般被大明投放鄉野,寶珠蒙塵,故特命本官前來招納賢臣,為大金國主效力,盡展一生所學,也讓涿州免於戰火,豈不快哉。”寧完我笑道。

  “哦,承蒙褒獎,”林東聽聞此言不禁恍惚,沒搞錯吧,這是來勸降來了,林東站起身來,“本將被大金國主看中,如此豈不該感激涕零。”

  寧完我看著林東似笑非笑的表情,心中發毛,不但趙烈臉上的表情古怪,說得話也是讓人玩味,什麼叫應該感激涕零,但是寧完我向來就是以敢想敢言在大金立足。

  他穩穩心神言道,“林大人,大明自萬曆以來,歷任天子荒誕不經,要麼數十年不朝,要麼埋首深宮操持賤業,置祖宗江山社稷、大明百姓於不顧,任由奸佞把持朝政,禍國殃民,如張太嶽、戚繼光等之名臣悍將棄之如草蓆,反倒是魏忠賢等奸逆執掌大權,崩壞朝野,盡喪大明人心,賢才不能得用,只能遠走他鄉,另投賢明,此亡國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