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二百六十一章 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

 
韃靼人都常駐在河套地區了,大明朝的臣子居然沒有危機意識?

 
“張周!你的意見呢!”

 
朱祐樘突然道一句,把所有人的心神都給硬生生拉回來。

 
他們這才意識到,如今皇帝對於軍政事務最願意聽從意見的人,既不是兵部,也不是內閣,再或是都督府。

 
而是他所鐘意的“秉寬”。

 
張周從人群后面走出來,拱手道:“回陛下,臣認為,韃靼此舉分明有意在對我大明施壓,或韃靼真有完成內部吞併之意,但若我大明於此時只坐山觀虎鬥的話,那等二虎相爭有了結果,再想厎定河套,將會難上加難。”

 
張周此言一出,在場大臣也近乎是譁然。

 
他們似乎終於藉著張周之口,確定了皇帝內心的想法。

 
主動出擊。

 
將達延汗的野心扼殺於萌芽。

 
張周倒也並不是無的放矢。

 
在歷史上,達延汗移帳於鄂爾多斯是在弘治十三年到十四年之交,當時達延汗的目的也是要吞併蒙古右翼,但因為信息不對稱,大明君臣所商討的結果,是很可能達延汗有意要進犯大明邊陲,當時皇帝跟劉大夏等人商議要御駕親征。

 
皇帝出征心思被打消之後,於是在弘治十四年“秋七月丁卯,保國公朱暉、提督軍務都御史史琳等以五路之師夜襲敵於河套,斬首三級,驅孳畜千餘歸,賞甚厚。”

 
大概的意思。

 
高射炮打蚊子,五路大軍趁著達延汗大軍出征蒙古右翼時,奇襲河套,最後只殺了三個韃子,抓回來一千多的牲畜,然後就奏大捷,皇帝各種封賞……

 
畢竟是替皇帝出征,結果大或者小不重要。

 
贏了……戰略意義達到就行。

 
但結果真的達到戰略意義了嗎?

 
但這之後,河套地區仍舊為達延汗所控制,只是雙方斷了馬市交易而已。

 
至於弘治十四年這場出征的戰略意義是大是小,那便見仁見智。

 
……

 
……

 
歷史上,要等到弘治十三年年底,達延汗才會移帳於鄂爾多斯。

 
張周作為穿越者,卻明白自己的出現,已帶來蝴蝶效應。

 
火篩於偏頭關一戰的慘敗,讓達延汗提前動了滅蒙古右翼的心思,等不到將來,正是要趁其病要其命,此時移帳到鄂爾多斯,主要意圖也是草原內部紛爭。

 
可對於張周來說,難道知道這場仗多半打不到大明境內,就坐視韃靼人這麼明目張膽入套後,以河套地區為根基,展開內鬥?

 
大明的威風何在?

 
有些話,也不用他張周去進言,朱祐樘是最先忍不了的那個。

 
沒有偏關和寧遠兩場大捷就算了,現在明明是我們大明取得兩場曠世大捷,結果你們韃靼人“反客為主”了?這算是越挫越勇?還是給你們臉不要臉?

 
以為大明就不會主動出擊,還是覺得你們有本事跟我大明邊軍將士奮力一戰?

 
所以這次朱祐樘所想的,也不再是固守九邊各鎮,而是要給韃靼人一個深刻的教訓,這既是歷史上曾發生的事情,也是因為朱祐樘有張周為其撐腰之後,底氣足了之後心中忍不了的事情。

 
打!

 
就算王威寧死了又如何?

 
王威寧死了,還有朱知節,更重要的還有張秉寬呢。

 
朱祐樘聽到張周的話,顯得很振奮,問道:“張卿家,你認為若是出兵於鄂爾多斯,此戰將會有幾分勝算?”

 
大臣一聽就知道,皇帝心意已決。

 
這是非戰不可了。

 
張周道:“陛下,臣不太明白此話的意思。”

 
皇帝聞言皺眉。

 
在場大臣也都用好奇的眼光看過去。

 
你們君臣不是在這裡唱雙簧嗎?居然還問皇帝是什麼意思?

 
問你幾成勝算,你本事大,直接說十成,皇帝也不會反駁你,你說八九成,我們還能說什麼不成?

 
張周舉起笏板道:“韃靼久有不臣之心,放牧於草原,卻不守朝廷所敕給的牧場,屢屢進犯我大明,殺我將士擄我臣民。如今他們更是大張旗鼓進駐於河套,將我大明將士置若無物。臣心中所想的,乃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哪怕出征連一成勝算都沒有,就不該出征?就該繼續看著韃靼繼續不守臣道?”

 
此言一出,大臣們議論紛紛。

 
以謝遷為首的人差點想出來跟張周好好論一論。

 
謝遷心裡也來氣。

 
你這臭小子!

 
平時我能言善辯尤侃侃的毛病,全都被你學了去,而且你哈變本加厲,你這都打了什麼比方?

 
皇帝問你幾成勝算,你愣是不正面回答,感情你小子想當我謝於喬第二是吧?

 
張周的話,若是換了他人口中說出來,就算是謝遷,也有不敬之意。

 
公然質問皇帝,身為臣子的有幾個膽子?

 
但他的氣勢很足。

 
朱祐樘聞言之後,更是感同身受,一臉憤然道:“張卿家所言極是,莫說是如今天時地利都站在大明這一邊,就算不佔,難道就該坐視韃靼勢大?無論韃靼內部是否有紛爭,也無論草原未來局勢如何,隔岸觀火不如主動出擊,朕十分認同。”

 
“陛下……”此時由左都御史閔珪出來,想要勸阻皇帝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