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二十八章 高太后:誤會了啊


  學士院和集英殿之間的距離,近乎為無。

  因為,學士院是整個皇城官署之中,唯一一個允許開後門,通向禁中的官署。

  而學士院的後門,也就是北門,直接通過一條迴廊,和集英殿相連。

  換而言之,從學士院到集英殿,可能比從學士院到樞密院還要便捷和迅速。

  事實上,也是如此。

  為顯鄭重,曾布特意換上朝服,持著玉芴,在張士良的引領下,出學士院北門,不過數十步,便到了集英殿。

  作為翰林學士,曾布對於集英殿的過去,自然非常熟悉。

  此殿,舊名大明殿,仁廟明道年間,更為集英殿。

  原因是此殿,素為大宋殿試之地。

  每年,天下進士,都將雲集在此,天子親策其弟等。

  此外,此殿還是大宋每年春秋君臣大燕的舉辦地。

  天子將在此,親賜群臣飲酒。

  而集英殿後向北,則是龍圖閣、天章閣、寶文閣。

  分別收藏著太宗、真廟、仁廟的御集文字與親筆詔書。

  故而,此殿可謂是皇宋天下英才薈聚之地,亦是大宋祖宗文章顯耀之所。

  到了集英殿上,曾布抬起頭,便看到了那集英殿御座之後,已經升起了帷幕,珠簾串串落下,將他的視線阻隔在外。

  但隱約是可以看到,那帷幕後坐著的身影。

  曾布知道,那就是當今天子之母,保慈宮的皇太后了。

  於是,連忙持芴上前,恭敬的拜道:“臣,翰林學士布,敬問皇太后殿下無恙!”

  “老身無恙!”帷幕後,傳來了一個略帶蒼老的女聲:“學士免禮,賜座!”

  便有著內臣,抬來一條紅色的木墩,放到曾布面前。

  曾布持芴再拜,這才小心翼翼的坐下來,只聽帷幕後的太后問道:“老身聽聞,學士善治《春秋》?”

  曾布連忙持芴答道:“娘娘慈面之前,臣不敢言‘善治’!”

  頓了頓,曾布又道:“若論治《春秋》之精深,以臣所知,當是翰林學士承旨鄧伯溫,為朝臣第一!”

  這是事實——鄧潤甫善治春秋,博學多才,文字精緻,國朝上下皆無異議。

  也是文人士大夫的體面——恭謙推讓,以示不重名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