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一百八十八章 賞功

 元豐八年六月甲戌(十二)。

 趙煦剛剛吃完早膳,向太后就拿著兩封邊報,到了他面前,很開心的說道:“六哥,呂惠卿這一次出兵,真是做的不錯!”

 “確是行了仁義之師,只斬首百餘……”

 “但卻成功的解救了四萬多羌部、党項……”

 “還帶回了十餘萬牛馬牲畜呢!”

 趙煦接過向太后遞來的邊報,稍微看了一遍。

 呂惠卿的邊報上,只是簡單的說了一下,他奉詔出兵‘拯溺救亡’王師所至,‘賊軍震怖,不敢出戰’、‘臣謹守兩宮慈聖旨意,皇帝陛下仁義之命,勒令諸將,只從救人,不得生事’。

 於是‘諸部蕃民,簞食壺漿’,而‘王師軍紀肅然,秋毫無犯’。

 便帶著大批‘自願’成為大宋臣民,給趙官家耕地納稅的羌部、党項生番回到了葭蘆寨。

 趙煦自知,呂惠卿這封邊報,大半都是修飾性的文字。

 恐怕除了最後帶回來的羌部百姓和党項生番數字能對得上外。

 其他的都是春秋筆法了。

 畢竟,大宋軍紀那是人所共知的。

 即使現在已經改善了不少,但秋毫無犯什麼的,就是個童話。

 宋軍能不殺良冒功就已經阿彌陀佛了!

 看完呂惠卿奏報,就是折克行的報告了。

 折克行的報告上,內容就多了。

 有詳細的作戰過程,也有許多翔實的案例。

 提到了好多羌部首領的名字,在描述中,折克行多次用了‘xx部見王師旗幟,跪而泣迎:王師來矣!吾等有救矣!’。

 趙煦在心裡笑了笑。

 “折家人也學壞了!”

 不對!

 “折家人哪裡需要學‘壞’?”趙煦在心中搖搖頭:“折家人不教壞別人就不錯了!”

 他們可是半獨立的世襲將門,從五代亂世一直活到現在的地頭蛇!

 見風使舵和騎牆的本領,折家人可一點都不比文臣士大夫差多少!

 和折家相比,另外幾個西軍將門家族,就顯得是那樣的‘淳樸’、‘正直’。

 不過,趙煦依然是信得過折家的!

 不僅僅是因為折家和趙家,已經有一百多年的君臣關係。

 更因為趙煦在現代,看過折家在北宋末年的表現。

 在汴京淪陷,河東、河北甚至陝西都已經被金軍攻陷的時候,折家依然在抵抗。

 雖然後來折可求被迫投降。

 但沒有任何人可以怪罪!

 當時的折家,四面被圍,坐困孤城,外無援兵,內無積蓄。

 況且,折可求的投降,大概率也是假意降金,日後反叛!

 這從金人始終信不過折家,始終防備,最後毒死折可求,對殘餘的折家人斬盡殺絕,搗毀折家祖墳就看得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