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兩百四十五章 新役法(2)

 在大宋,女戶、單丁戶和僧道一樣,都是官府歧視的對象。

 因為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不能給國家繁衍生息。

 自然,就會被重拳出擊!

 王安石變法後,尤其如此。

 現在,韓絳也打上了這些人的主意。

 趙煦自不會攔著。

 畢竟,這些人趙煦也很討厭。

 既不肯改嫁,也不肯成家,甚至還有人乾脆去當了和尚、道士、尼姑……

 不加這些人的稅,把他們逼去改嫁、成家、立業。

 這大宋江山,豈不是藥丸?

 不過,這些話是不能說的。

 尤其是不能在兩宮面前說!

 原因嘛也很簡單,涉及僧道,而兩宮崇佛。

 所以,趙煦道:“太母、母后,以兒看,韓相公的條例雖然是要給女戶、單丁以及僧道加稅,但也不多……”

 “五等戶以下的役錢,一年不過幾百文……”

 “減半之後,分攤給女戶、單戶、僧道的也不過一歲兩三百文而已……”

 這是實話,但也是謊話。

 因為,一戶確實如此,但一個縣的五等戶加起來有多少呢?

 再怎麼說也有兩三百戶吧!

 而這個縣的女戶、單丁、僧道加起來,肯定遠遠少於五等戶。

 何況,韓絳還把鄉村戶裡戶等在三等以上,但土地少於二十畝、男丁不足二人的家庭的役錢也一併減半。

 這樣,攤在女戶、僧道等頭上的役錢,恐怕就有些多了。

 可,這有什麼關係?

 有錢人,肯定交得起。

 交不起的,那就改嫁、成親、還俗!

 反正,讓這些人哭,總比讓五等戶哭要好。

 這也是能者多勞!

 兩宮的數學都不算太好,同時也遠離著民間。

 哪裡知道這其中的彎彎繞?

 見趙煦說的認真,也感覺確實有些道理,便點了點頭。

 “那寬剩錢的事情……”太皇太后問道:“官家有沒有想法?”

 韓絳役法條例裡,除了改革了役法徵收。

 將農村三等戶以下、城市五等戶的役錢(免行錢)全部減半徵收,並將這些人的負擔轉嫁給了女戶、單丁、僧道之外。

 最重要的變革,就是增加了地方寬剩錢的額度。

 毋庸置疑,這觸動了兩宮的敏感神經。

 因為兩宮就算是深居深宮,不知民間疾苦。

 但她們肯定知道,大宋立國的根基是什麼?

 強幹弱枝,中央集權!

 而寬剩錢,卻是王安石變法時,增加地方財政供給的配套政策。

 或者說是王安石拿來收買地方基層官員,推動新法的胡蘿蔔。

 現在,韓絳的役法條例,卻進一步增加了地方寬剩錢的額度。

 兩宮對此,自然很忌憚。

 因為這可能動搖,整個大宋王朝的財政體系!

 趙煦上上輩子,曾君臨天下,執掌大權,當然明白兩宮在顧慮什麼?

 所以,他沉吟片刻後,道:“太母,孫臣以為,韓相公所議也不無道理……”

 “朕近些時日,在集英殿聽經筵,先生們也談及了祖宗財政之制……”

 “乃是以強幹弱枝之策,以定天下,絕藩鎮之禍!”

 兩宮聽著,都是微笑著點頭。

 “官家說的是……”太皇太后更是道:“此乃祖宗制度,當年,慈聖光獻和英廟,都曾告誡過老身和先帝……”

 “五代藩鎮之禍,不止是驕兵悍將,也是地方財稅太重,不聽中樞號令所致!”

 中唐之後,藩鎮割據。

 割據的不僅僅是軍隊,還有地方的財稅!

 恭順的藩鎮,會定期向長安納貢,送錢送物送糧。

 不大恭順的,就看自己的心情。

 而最不恭順的那幾個,乾脆是關起門自說自話。

 一個個藩鎮,就是一個個獨立的經濟圈。

 到了五代,就更不要說了!

 所以,大宋建立後,有鑑於藩鎮之禍,地方勢力強盛的教訓,開始進行中央集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