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兩百九十五章 各有稻粱謀

 都堂的熟狀省劄送到宮中的時候,趙煦正陪著兩宮,從慶壽宮視察回來。

 慶壽宮的工程,已經基本完成。

 太皇太后,大抵可以趕在新年前搬進去。

 而向太后這邊,也會旋即開始保慈宮的修葺。

 兩宮看完了都堂熟狀,向太后想了想,就微笑著道:“娘娘,開封府的事情,本就該是六哥家事,不如以後和開封府有關的事情,就讓六哥處置吧?”

 太皇太后自然知曉,向太后的意思——這幾天,她們私下也商議過了。

 開封府,自太祖之後,就是儲君成年後的理政之地和學習之地。

 太宗、真廟,都曾是開封尹,以為親民官,親自處置開封內外之事,積累經驗,也積累班底。

 然而,真廟之後,就再也沒有成年的儲君了——仁廟即位前才十三歲,根本無力處置政務,英廟和先帝,則都是在即位前,才匆忙正位儲君。

 如今的情況,與仁廟類似,都是天子幼衝,但又有不同。

 如今的官家,已經通過即位這大半年的表現,贏得了朝野上下的尊重和信任。

 已經沒有人懷疑,這個年幼的天子的政務水平。

 所以,將開封府有關的事情,完全交給他處置,對於兩宮來說,都是好事!

 一是可以向朝野上下表明:天子成年,既行歸政的態度。

 免得有些人在下面嚼舌頭根,甚至懷疑、揣測,乃至於將來有人以此來離間天家骨肉!

 二則是將開封府交給他,可以讓他慢慢熟悉國政,也慢慢的積累一批信任的官員、班底,如此將來親政後,可以第一時間使用他信任的大臣。

 不至於要像英廟、先帝那樣,從頭開始。

 以至於,有大臣敢在君前直言:伊、霍之事,臣能為之!

 三則是,哪怕出了什麼差錯,危害也只在開封府,可以及時修正。

 這些道理向太后早已經和太皇太后暗示過。

 而太皇太后身邊的人,特別是高家的命婦們,也在她面前說過些隻言片語。

 所以,太皇太后只是笑了笑,就道:“太后所言,甚合老身之意!“

 便看向趙煦,道:“往後便讓開封府,一切大小事物,皆先稟官家,讓官家拿主意,官家拿不定的主意,再來和老身、太后商議……官家覺得可以嗎?”

 趙煦立刻起身,拜謝道:“孫臣恭遵太母、母后慈旨!”

 兩宮都笑了起來。

 向太后是欣慰的笑,而太皇太后的笑聲中,多少有些苦澀。

 她是知道的,心裡面也明白的。

 隨著這個孫子越來越大,表現的也越來越成熟。

 朝野上下的人心,已經陸續歸附了。

 前些時日,官家聖節,皇城司的親事官、親從官們,紛紛上賀。

 殿帥燕達、馬步軍副指揮使苗授、侍衛親軍的指揮們,也紛紛上賀表。

 就連遠在延州的鄜延路經略安撫使劉昌祚、涇原路的兵馬都總管姚兕、熙河路的兵馬都監王文鬱等,也都陸續上表稱賀。

 這意味著,天子羽翼已豐!

 軍心歸附!

 至於士大夫們?

 太皇太后知道,即使是那些在野的士人,早就在傳頌官家的賢能、聰俊與仁孝了。

 唯一讓這位太皇太后感到欣慰的是——這個孫子真的是孝順。

 好多事情,哪怕是她不問,對方也會主動彙報、請示,問過了她和太后後,才會真的下詔。

 這種細節方面的處理,真的讓她感覺很舒服,也感到了被尊重。

 果不其然!

 只聽著官家道:“不過,開封府中的大事,孫臣年幼,恐怕好多事情,還得讓太母、母后保佑擁護、賜教、指導才行!”

 太皇太后於是終於欣慰的笑道:“官家以後有事,可以直接來找太母還有太后商議!”

 向太后也微笑著頷首。

 於是,兩宮當即帶著趙煦,來到集英殿,傳召翰林學士承旨鄧潤甫。

 命鄧潤甫草制詔書,以天子聰俊、賢能,人所共知,而祖宗故事,素以太子兼開封牧如今,天子幼衝,兩宮思慮祖宗智慧,一致認為,要培養天子對國政的理解和熟悉,莫過於,讓天子先從開封府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