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三百一十章 大宋禁軍

 趙煦看著苗授,想著大宋禁軍的過去。

 也是在心裡嘆息不已。

 因為,把禁軍戰鬥力搞爛的不是別人,正是趙官家們自己!

 尤其是真廟、仁廟、英廟這三代天子。

 這三位天子在位期間,不止在京禁軍,在外駐泊的禁軍們,鬧餉是常事。

 都說皇帝不差餓兵。

 可在大宋這個大型動物園,皇帝為了收買大將,對將官們吃空餉喝兵血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在承平時期,禁軍們領不到軍餉是常事。

 甚至連他們的伙食,也會被人剋扣。

 大頭兵能怎麼辦?

 只能是幹副業,養活家人了。

 可就算是這樣,將官們還是要從中過一手。

 所以,在真廟、仁廟時代,禁軍們鬧餉是常事。

 因為有著五代的先進經驗可以學習,所以,大宋禁軍們鬧餉都有著標準流程。

 第一步肯定是鼓譟,然後抓住幾個平素在士兵中名聲最差的將官祭旗。

 然後,打出旗號——俺們只反貪官,不反朝堂,更不反官家哈。

 而朝廷也很熟練——立刻派人去撫慰:大家的辛苦,朝廷知道了,軍餉立刻補發。

 然後所有人美滋滋的去領錢。

 最後,朝廷再秋後算賬,把帶頭的那幾個大頭兵抓起來,視情節或刺配或處死。

 這個事情就算這麼完了。

 這種情況,熙寧後才得到好轉。

 因為在王安石的輔佐下,大宋對禁軍和廂軍都進行了大裁軍!

 一口氣將大宋兵額,砍掉了幾十萬。

 順便也擠掉了水分、空額,並推行將兵法,加強戰鬥力和組織度。

 同時因為戰爭,提高了賞賜。

 所以,西軍開始崛起,戰鬥力不斷提高。

 但是,在京禁軍,卻已經積重難返,基本沒救了。

 只能將那些還沒有完全爛掉的禁軍,抽調去沿邊輪戍,以此保持他們的戰鬥力。

 在趙煦的上上輩子,他可是為了提高在京禁軍的戰鬥力傷透了腦筋。

 可終究也沒有什麼好辦法。

 裁撤不行——這些傢伙祖祖輩輩都在汴京城裡討生活,給幾代趙官家當兵。

 每一個人背後都是十幾口甚至幾十口人,搞不好某些人的祖上,還是某位官家身邊的近衛!

 只能花錢養著,就當維穩了。

 那從沿邊的西軍,揀選精銳,來汴京駐防總行了吧?

 事實證明,這是想多了。

 換回來的精銳,沒幾年,就會迅速墮落、腐壞——到了汴京城這個花花世界,別說是沿邊的西軍,就算是後來的女真人的墮落速度,也是飛快。

 只能是將在京禁軍裡,那些還沒有徹底腐朽墮落的,派去沿邊輪戍。

 同時,時不時的從沿邊抽調幾支精銳回來換防。

 這樣才能勉強維繫十到十五個指揮的禁軍的戰鬥力。

 剩下的人?

 已經沒救了。

 好在,趙煦在現代接受了先進思想的薰陶。

 所以,他深信這個世界上,絕對沒有無用的人,只是缺乏一雙善於發現的眼睛。

 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

 於是,趙煦決定成為在京禁軍們的伯樂。

 打仗不行,搞工程行是吧?

 好的!

 朕滿足你們!

 就去搞工程賺錢吧!

 帶著這樣的想法,趙煦拍了拍手,讓馮景將他這些日子在宮裡面,帶著石得一、劉惟簡等人,畫出來的圖紙,送到了苗授手中,叮囑他道:“太尉回去後,召集各部將士,按照朕給的圖紙,在汴京城中先在諸禁軍所駐廂房處鑿井……”

 苗授舔了舔舌頭。

 汴京城的水井,可是和房子一樣,是可以傳諸子孫的財產!

 每年春天、夏天、秋天,那些有著水井的人家,可都能夠靠著賣水大賺一筆!

 所以,開封府每年的爭產官司裡,都有著幾十起是圍繞著水井歸屬開展的。

 苗授當即拜道:“官家隆恩,臣代禁軍上下拜謝!”

 在汴京城這種寸土寸金的地方,一戶人家若有一口水井,就已經超越了九成以上的人家。

 若還能在城外有幾畝菜地,那就完全可以過上衣食無憂的生活。

 乾淨的井水,還有新鮮的蔬菜,這些可都是隻有當官的官人和城中的富商才吃的起。

 趙煦卻笑了,道:“先別急著謝!”

 “所鑿之井,既是朕出的賞錢,那照理就該是官產!”

 “朕念及禁軍將士勞苦,可許其就近取水!”

 “但其他地方鑿出的井,就該都歸開封府點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