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三百四十一章 轉世之約

 春天來了,積雪已經融化,大地也開始松凍。

 潺潺流水,從熙州的群山上,流下來,匯入洮水。

 王大斧戴著保暖的折角斧頭,穿著貂袖,戴著一條領巾,手中拿著大宋禁軍最喜歡的重斧,揹著弓箭,漫步在屬於他的土地上。

 沿著這條古老的河道,一共有著四百畝地,是屬於他的。

 其中一百畝,去年就已經僱好羌人開墾好了。

 剩下的三百畝,是因為他擒獲,準確的說是——接應了西賊大將仁多保忠,立下軍功後,向指揮賞給他的。

 除了這三百畝地。

 向指揮還和新來的熙州知州保舉了他。

 所以,現在的王大斧已經有了一個三班借職的官身。

 直接從之前不入流的小將,變成了入流品的武臣!

 甚至還有了一個‘熙州狄道左巡檢’的差遣。

 手底下,有著兩百多號的漢蕃弓箭手聽他調遣,現在別人見了他,都得尊稱一聲:王巡檢。

 若是那等不知大宋制度的生羌部族的牧民,甚至會趴在地上,恭維他一聲:王太尉。

 當然了,他的上司——過去的天武軍指揮向宗吉也升官了。

 武臣階從正九品的右侍禁,連升四級,爬到了小使臣的頂點——東頭供奉官。

 供奉官之上,就是俗稱大使臣階的諸司正副使了。

 而且,依舊是王大斧的頂頭上司,新授差遣為:權熙州狄道都巡檢使!

 主要任務,就是總領熙州狄道內外漢蕃弓箭手,護衛狄道安全,並保護前往抹邦山的資聖寺朝聖的各族朝聖者。

 併為這些朝聖者,提供一些有償的服務。

 譬如住宿、食物、飲水等等。

 王大斧走在已經開墾好,並且種下了木棉種子的土地上。

 他的心情,無比的開心。

 他彷彿已經看到了,今年夏天,這裡長滿木棉,開滿木棉花的景象。

 也看到了秋天的收穫景象!

 可惜的是,向宗吉分給他的木棉種子,只夠種這一百畝的。

 剩下三百畝地,今年開墾好了,也只能先種些豆子、小米。

 熙州地力貧瘠,產量估計高不到哪裡去。

 但,只要想著,這四百畝地都是他的。

 而且可以傳給子孫後代,王大斧就樂的嘴都合不攏了。

 看了一遍最珍貴的木棉地,王大斧就將莊頭喊了過來。

 “郭莊頭……”

 “這些木棉地,就要辛苦您多照看了!”

 “等到收了棉花,俺必不會虧待你!”

 莊頭是個三十多歲的中年漢子,是向宗吉託了關係,才給王大斧找到的一個種過木棉的人才。

 為了僱傭他,王大斧可是花了大價錢的。

 一個月工錢三貫銅錢,還要包吃包住。

 哪怕是在汴京城,這也是高價了。

 在熙州這種地方,就是天價了。

 熙州這裡,一個羌人若肯包吃包住,給個五百鐵錢,那些羌人就樂開花了。

 換成銅錢,可能都不要一百文。

 但沒辦法!

 會照顧木棉的人,現在在整個熙河路都缺!

 能僱到人就不錯了!

 而且,僱來的這個莊頭,確實肯盡心。

 播種木棉以來,無論澆水、施肥,還是堆肥都是他在帶著那些羌人做。

 王大斧看在眼中,自然知道自己的錢沒有白花。

 “東家放心好了,這些木棉地,俺自會打理仔細……”郭莊頭微笑著說道:“就是其他的地,東家您也得用些心才行!”

 “得抓緊開墾好,莫要誤了農事……”

 “嗯!”王大斧點點頭:“俺懂的!”

 他在汴京,可是打小跟著父母一起照料菜地裡的蔬菜,有著一定的農業知識。

 所以,他也規劃了幾十畝的菜地。

 到時候種些應季的蔬菜,多少可以賣些錢。

 而其他地,則種豆子、小米之類,不太需要地力的作物。

 明年,再反過來,在今年種木棉的地裡種豆子,在種豆子的地裡種木棉,在種小米的地裡種蔬菜……

 如此循環往復,加上堆肥和施肥,可以讓地力最大化。

 便帶著郭莊頭,走到了正在開墾的荒地裡。

 十幾個羌人,正拿著王大斧買來的鐵鋤頭、鐵鏟一類的工具,正在墾地。

 看到王大斧來了,這些羌人都趕緊停下手裡的活,跪下來給他磕頭。

 王大斧趕忙揮手,用著半生不熟的羌話說道:“俺大宋不興這跪拜……爾等都起來吧……好好幹活,俺不會虧待大家的!”

 作為汴京人,王大斧從小就耳聞目濡了汴京城的規則——幹活,得給錢!

 何況,這些羌人真的是很勤勞,而且,工錢很低!

 包吃包住之外,每個月五百個鐵錢!

 而且,他們根本不挑。

 只要有的吃就行!

 豆子、糠麩、青稞、小麥……

 有什麼吃就吃什麼。

 農閒時吃差一點,根本沒有怨言。

 農忙時能給一頓青稞麥飯,再給一碗放了鹽的野菜湯,就很滿意了,若再帶著他們去山上打獵,將獵獲的野物,與他們分食,那就感恩戴德了。

 哪像汴京人,若請人幹活,不好酒好菜招待,當場就能甩臉子!

 羌人們聽著這個宋人東家的話,全都歡呼起來。

 在他們眼中,王大斧是個實誠人,對他們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