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三百五十六章 既要又要還要

 “此非卿等之過也!”趙煦擺擺手。

 他可太清楚,大宋的城市,到底是怎麼走到今天這個樣子的?

 答案很簡單——天災!

 每次大災,都會形成流民,趙宋官家們,每次都會在流民中招刺青壯為廂軍。

 青壯走了之後,老弱婦孺怎麼辦?

 餓死嗎?

 他們只有一條路——入城!入城!

 汴京城裡現在的百萬人口,起碼有一半,是歷代以來的流民後代繁衍生息而來。

 至於最初的那些汴京人?特別是太祖、太宗時代的那十幾萬京營禁軍們?

 大半不是送在高粱河,就是送在好水川、定川寨等地……

 其他也都以駐泊的名義,派了出去了。

 現在的汴京,就是一個完完全全的以手工業和商業為主的城市。

 大宋其他的大型城市,也都差不多。

 基本都是天災產生流民,流民裡的青壯被招刺,剩下的老弱進入城市求生存。

 城市,才是大宋真正沒有發生大規模農民起義的原因!

 它是海綿,也是最好的緩衝帶。

 所以,大宋農民起義不常見,兵士起義才是主流。

 像仁廟時代的王則之亂,就是典型例子。

 群臣卻都是羞愧的恭身再拜。

 他們是真的感覺,這些事情是他們的鍋。

 天子才幾歲?

 即位也就一年。

 不是他們這些大臣輔佐不力,難道還是天子的責任?

 趙煦接著道:“往事不可再追,朕與卿等與其懊悔於往日,不如從今日開始,想想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群臣這才一個個起身。

 趙煦看向蔡京,問道:“開封府,可想過辦法?”

 蔡京低頭答道:“奏知陛下,想是想過……可歷代以來,皆無法推行……”

 “祖宗以來,歷代天子,愛民如子,皆不忍傷百姓分毫!”

 “如仁廟時,百姓民居侵皇城……仁廟詔毀之,但命有司賠償……”

 “先帝重修皇城,循仁廟之例,詔給百姓賠償……”

 “及至修內環,拆官私屋舍,再次詔給百姓市價賠償……”

 趙煦點點頭,道:“祖宗盛德,朕豈敢壞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