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四百三十八章 決戰之前

 元祐元年春三月甲申(27)。

 章惇在狄詠、田士儒等人的簇擁下,開始巡視宋軍營壘。

 章惇視察的第一站是傷兵營。

 在西平州的時候,章惇就視察過好幾次位於永平寨的傷兵營。

 哪裡是照顧宋軍重傷員的地方。

 廣源、七源、決裡隘、北件等地的宋軍重傷員,在前線經過包紮和止血後,最終都送到了永平寨。

 在永平寨,他們有軍醫照顧,女醫護幫忙換藥、餵飯、喂水、換洗衣物。

 寨中還僱了許多當地農民,打掃衛生、清理汙垢,熬煮湯藥、茶水。

 宋軍的重傷員,都得到了妥善照顧,而都恢復的不錯。

 永平寨根本不像是過去宋軍之中,那種純粹將傷兵丟到一個地方等死,免得他們在營中日夜哀嚎,影響士氣的地獄。

 在這前線,宋軍則將傷病營,設置在軍營附近。

 燕辰作為傷兵營的負責人,帶著章惇行走在冒著蒸汽的灶臺之中。

 石炭在灶臺下燃燒著,鍋中冒起白色的蒸汽。

 “經略,這裡是為傷員蒸煮包紮傷口所用之布條之地。”燕辰解釋著。

 章惇點點頭,在永平寨,他也看到過類似的地方。

 “燕公事,這樣蒸煮、烘乾布條,吾聞永平寨諸軍醫言,乃為殺毒,這些布條何來毒?”章惇問道。

 這是他一直以來的疑惑。

 在大宋舉凡大儒,都會涉獵一些醫術。

 其中好多人的醫術水平,甚至堪比當代名醫。

 章惇雖算不得什麼名醫,可他到底也是讀過醫書,知曉一些醫理的。

 燕辰笑道:“經略有所不知,天下萬物,皆有陰陽,既有陰陽,自分正邪。”

 “萬物陰陽相生,正邪相依,故而萬物皆有毒!”

 “只是平日裡,大部分人正氣充足,無懼外邪,然而,受傷之後,傷口裸露於外,直接與萬物接觸,這便給了邪氣可趁之機。”

 “所以,傷口清創、包紮、養護,便乃治傷第一要務!”

 “而火乃至陽至剛之物,天生克一切陰邪,故以大火蒸煮包紮所用之物,可滅邪、消毒,讓那邪氣無機可乘!”

 章惇聽著,感覺這些理論有些耳熟。

 似乎是縫合了好幾家儒學的理論,用醫理闡述而出的東西。

 於是,他看向燕辰,道:“公事是如何知曉這些的?”

 燕辰昂起頭,回想著官家當初對他解釋說過的話,於是,正色道:“此乃聖人之教也!”

 “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後知!”

 章惇一聽就明白了。

 這是那位官家的理論!

 強調萬物皆可格,萬物皆有道,萬物皆有理。

 所以,這治傷之事,就是格出來的道理?

 章惇心緒一轉,立刻讚道:“善!”

 “公事以聖人之教,推諸傷病,活人無數,可謂行在道中矣!”

 雖然,章惇不知道,這些事情,到底是燕辰和那些軍醫們,為了拍當今官家馬屁而特意將這些東西和格物之道牽扯上的,還是這些本來就是那些少年官家旨意下,格出來的東西。

 但,作為大臣,章惇知道,在這種事情上跟隨官家是沒錯的。

 自古皆如此。

 上有所好,下有所效。

 當今官家喜歡格物,自然未來會有無數人投身於此,以求賞識、倖進。

 他章子厚也該投身於此。

 於是,章惇道:“格物之道,無愧聖人大道!即使只求其分毫,也可活人無算。”

 “吾當景從之!”

 左右只當章惇是喜歡格物致知的調子,紛紛逢迎、吹捧起來。

 但章惇卻已經知道,回頭是該讓章援、王棣兩人來傷兵營,和燕辰等人請教傷兵營裡的條例、法度,然後寫成奏疏,送去京城。

 而且全文應該緊扣格物致知這四個字。

 託古改制,以孔孟之名,行當代之政。

 王莽之後,士大夫都已經學會了。

 章惇繼續巡視。

 於是他發現,前線的傷兵營和永平寨的傷兵營,是兩個概念。

 永平寨在後方,是重傷員的養傷之地。

 所以注重照顧、養護。

 像是高級軍官以及土司,甚至有專人貼身照顧。

 而前線這裡的傷兵營,主要是做包紮、清創、救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