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四百四十九章 文官:我上我也行

 “門下:先王之制,在於安民……朕以眇眇之身,煢煢在疚。永惟置器之重,惕若臨淵之深……”

 “光嗣成美,深惟六聖之制,必躬三歲之祠……下武式文王之典,大孝嚴父,孔子謂周公其人……嘗講茲禮,包舉儒術,諮諏搢紳……”

 都堂令廳之中,宰執們集體匍匐,恭聽著從宮中降下的旨意。

 “蓋佈德行惠者,非賢罔乂。任大守重者,惟後克艱……尚賴文武藎臣,股肱碩輔……”

 “太師、守司徒、平章軍國重事文彥博;前行宣徽南院使、彰德軍節度使張方平;端明殿學士孫固,器大而厚德,必有能教朕者!”

 “尚書左僕射、門下侍郎、康國公韓絳;尚書右僕射、中書侍郎、申國公呂公著,受先帝之託,得萬民之望,臻於時政,知我情弊,定有安邦之策……”

 “正議大夫、門下侍郎、上柱國、河內郡開國公司馬光,受材高明,履道醇固,必有進言之書……”

 群臣聽完詔書,再拜而起。

 左相韓絳上前,接過了從宮中降下的麻書,然後交給專門掌管、收藏宮中旨意的官員。

 接著,他率著宰執,面朝皇城再拜:“臣等恭遵旨意!”

 送走使者,韓絳就和其他宰執拱了拱手,拜別一聲,自顧自的進了屬於他的左相令廳。

 右相呂公著,和其他同僚拱了拱手。

 然後他深深的看了一眼司馬光,一些話在喉嚨轉了一圈,最終生生的嚥了下去。

 沒辦法!

 呂家和皇室的關係,數十年來一直是非常良好的。

 所以,呂公著很清楚,現在兩宮對司馬光的意見不是一般大。

 尤其是那位太皇太后!

 想想也是,坤成節眼看著就在眼前了。

 識趣的大臣,都已經在忙著上書恭賀,乞上尊號。

 讓太皇太后好好的過一個聖節。

 叫天下皆知,大宋出了女中堯舜,聽政以來,四海昇平,萬民安樂。

 交趾跳樑小醜,犯我疆界,太皇太后秉乎戎機,運籌帷幄,以執政出鎮廣西,遣五千王師南下,交趾旬日而定。

 足可告太廟,誇功於列祖列宗之前。

 司馬光卻傻乎乎的在這個時候跳出來,和她老人家為難,非得要將好好的坤成節大典給攪合了。

 太皇太后能不生氣嗎?

 呂公著聽到的消息,據說前天晚上,太皇太后在慶壽宮裡發了好大脾氣。

 所以,呂公著真的不好,在這都堂裡,公開和司馬光有什麼親密接觸,更不好勸說。

 本來,若是別人,他還可以讓呂希哲出馬,去和司馬康叮囑一番。

 但……

 讓呂希哲去勸司馬康說服司馬光低頭?

 確定呂希哲不會去火上澆油?

 反正,呂公著是真不放心那個逆子。

 他只能嘆息一聲,在心中道:“明日御前,或許可以向天子進言,為之迴轉一二。”

 再怎麼樣,司馬光也是身負天下之望的文學名士,更是他的多年老友,必須幫幫他。

 呂公著在心中嘆息著,就看到了新任執政李常,悄悄的走到了司馬光身邊,拱拱手,看樣子是打算私下和司馬光談談了。

 這讓呂公著深感欣慰。

 “李公擇果然不負老夫之望。”

 李常是他的學生,所以他需要格外避嫌。

 除了公事,一切接觸都不能做。

 不然就會被人抓到把柄,拿來攻訐他。

 所以,上個月廷推的時候,呂公著為了避嫌,連票都沒有給李常投。

 ……

 李常請著司馬光,到了自己新裝修好的令廳中。

 “司馬公請上座。”他恭敬的請著司馬光這個前輩,坐到了坐席上。

 自先帝駕崩後,司馬光、呂公著入京以來,這還是他第一次和司馬光在私底下相見、獨處。

 所以,李常的內心,有些忐忑。

 因為他已經聽過範純仁、呂大防等人,多次苦勸司馬光不果的事情。

 老實說,李常也不知道,自己能不能勸的動。

 但總歸要勸的!

 司馬光坐到坐榻上,看著李常的模樣,就笑起來:“公擇是來勸老夫的?”

 李常搖頭:“晚輩豈敢?”

 他從懷中取出一份詩稿:“乃是晚輩的外甥,寫了幾篇劣作,想要請司馬公斧正!”

 司馬光是很喜歡提攜後進的,一聽這個他立刻笑眯眯的接了過來,然後放在手中,端詳起來。

 何況,司馬光早就聽說了,李常的外甥黃庭堅的文章詩詞,乃是年輕一代的佼佼者。

 其文章之出色,甚至讓孫覺那個老傢伙,當年只是看了他的文章,就想將女兒嫁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