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離刺荊軻 作品

第五百二十九章 招安潮下的海賊們(2)

 宋武雖然已經被說動。

 但作為一個縱橫外海十幾年的大海賊。

 他自不是一個人。

 手底下有著千來號,跟著他討生活的兄弟。

 所以,他還是很猶豫的。

 擔心官府朝令夕改,更擔心朝廷哄騙他們上岸後,再給他們一刀。

 這樣的事情雖然不多,但也不是沒有!

 所以,他還需要更多的東西來說服自己。

 恰在這個時候,碼頭上的魚獲交易開始了。

 官府派來的官差們,只是在一旁靜靜的看著,並沒有什麼其他動作。

 這就很反常了。

 “官府派人來,為何不徵稅?”宋武奇了,於是對他身邊的文士問道。

 大宋官府,素來是無利不起早。

 而且,各種攤派、加徵,無處不在,無所不包。

 文士眯起眼睛,道:“宋頭領還不知道吧?”

 “如今淮南路那邊遭災了,聽說從三月開始就沒怎麼下雨,運河水位一直在降,漕船入京艱難!”

 “這又怎樣?”宋武皺起眉頭。

 大宋天災頻發,又不是今年才有的。

 自景佑以來,隔三差五就有天災發生。

 中間還夾雜著**——兩次回河,淹沒了無數州郡。

 而朝廷對這些災禍,能做的不多。

 充其量,也就是賑災,同時招刺流民。

 其他的事情,也就只能躺平了。

 文士笑了笑,拱手對汴京方向:“當今官家仁厚,見不得百姓受苦……”

 “所以不止遣宋昭宣,將兵南下救災,在淮南等地,疏浚河道,開鑿水井,架設水車……”

 “又特旨募京東採金之民南下協助救災,只要願意南下救災之人,不止自出內帑,與其工錢,還特旨免其等將來三年採金稅……”

 “更下了旨意,免了我明州販入淮南路各州的魚乾等物的商稅!”

 “此外,我明州漁民的魚獲,也一體免稅!”

 “這可是當今官家的仁政,不止要活淮南百姓無數,更令我明州士紳百姓,皆受恩澤!”

 說到這裡的時候,文士忍不住的驕傲起來。

 大宋地方上,各路、各州甚至各縣,都築起了高高的稅卡。

 往日裡,浙江路的商品,在本路都是舉步維艱。

 所謂:百里不販樵,千里不販糴,如是而已。

 但,當今官家推恩,讓明州的魚乾,得以免稅直入淮南。

 這對明州人來說,等於打開了一個巨大的市場!

 而且淮南控扼運河,輻射四方。

 明州魚乾,打著賑災的幌子,滲透了進去後。

 明州的海鹽也跟著殺了進去——魚乾身上裹上一層海鹽,是不是很合理?

 就這一兩個月,明州就已經有很多人發家致富了。

 沿海的漁民,更是歡喜鼓舞。

 現在,出海打的魚獲,再也不擔心賣不到了。

 只要到岸,就會被商賈立刻買走。

 商賈買回去後,直接醃製、曬乾,裹上海鹽,裝上船舶、車馬,直接打著賑災的幌子,賣去淮南——好多人還沒有走到淮南,就已經賣掉了魚乾。

 浙江路本地的市場,就能消化這些東西。

 同時,各地的私鹽販子,現在也參與了進來。

 那些消息靈通的大鹽商們,現在都跑來明州,薅起朝廷的羊毛來了。

 最初,他們只是單純的來買魚乾,用賑災魚乾的名義,掛羊頭賣狗肉去賣私鹽。

 可到了明州後,他們發現明州的海鹽價格,非常便宜。

 於是紛紛大手筆的採買。

 所以,如今的明州,不止是魚乾行銷各地。

 明州海鹽,也趁機滲透到了浙江、淮南各州。

 甚至打入了揚州、江寧等地的市場。

 明州會館,據說都已經在揚州開起來了。

 這是明州商賈的黃金時光。

 自古以來,明州商賈還未有像今天這般風光的。

 當然,這也難免會引起別的地方的嫉恨。

 道路上難免有衝突。

 但這些都是小節。

 作為明州人,文士對現在的局面,非常滿意,對汴京的官家更是無比孺慕——什麼是聖天子?這就是啊!

 宋武聽著,瞪大了眼睛,有些不可思議。

 什麼時候,趙官家這麼大方了?

 居然肯為了受災的百姓,而減免稅收?

 等等……

 魚乾賑災?

 魚乾賑哪門子的災?

 賑災不應該運糧嗎?

 難道,汴京的官家,在‘何不食肉糜’?

 但宋武那裡知道,現在在淮南當地救災的主力,不是汴京的那幫禁軍大爺,就是從登萊等地南下的‘英雄好漢’們。

 無論是禁軍的大爺,還是‘好漢們’。

 都不是那種會委屈了自己的人。

 每天吃食,都要吃好喝好。

 現在,淮南各地的救災現場,哪天不是炊煙裊裊,各種海魚乾蒸肉、煮湯?

 這些人加上宋用臣在淮南本地,招募的青壯民夫和徵調的當地禁軍、廂軍,加起來十幾萬人。

 這些人每天人吃馬嚼的,消耗掉的都是天文數字的魚乾、海貨。

 於是,儘管宋用臣實實在在的把工錢和賞賜都兌現了。

 但,在這些人大手大腳的開銷下,他回頭一算賬,發現朝廷批給他的賑災款,兩個月下來,居然還剩下了三十多萬貫!

 因為,在那些禁軍大爺還有英雄好漢們的帶動下。

 淮南本地的青壯民夫還有禁軍、廂軍,很快也沾染上了大爺和好漢們的習慣。

 每天做完工,非得吃好喝好。

 完了,晚上還得去附近的瓦子勾欄裡瀟灑一番。

 聽聽小曲,看看相撲,小賭一把,甚至找個小娘子,溫柔鄉里走一遭……

 這些人很快就發現,他們的工錢不夠用了。

 於是,英雄好漢們把自己淘金辛辛苦苦賺來的錢都給填了進去。

 禁軍大爺們,則將他們過去在汴京城了給人修院子、鑿井子賺到的錢,也都差不多填在了工地上。

 某位神衛軍的指揮,甚至在某州的工地瓦子上,一口氣消費數千貫,硬生生的靠著鈔能力,捧起了一位才女名妓!

 在這樣的氣氛下,淮南當地的青壯民夫與禁軍、廂軍很快就學壞了。

 除了少數意志堅定的人外,大部分人,都是在卯吃寅糧。

 甚至已經出現了欠了一屁股債的人。

 新的循環,已經開始了。

 所以,魚乾、海貨,現在在淮南,還真是賑災的必需品。

 因為,救災的主力,需要這些廉價的吃食,來維持體力,來保證士氣。

 所以,朝廷派去調查的御史,回頭就報告了都堂——魚乾免稅,誠乃善政。

 因為魚乾一石,抵得上數石稻麥。

 而其價格,也只堪堪比數石稻麥稍貴——淮南承平時,鬥米百錢,如今遇災,米麥價格飆漲,民間鬥米已數百錢。

 而從明州、登州運過去的魚乾、海貨。

 重鹽且營養高,數量多,價格便宜。

 一斤標準的上好魚乾,在免稅後,也就七十錢而已。

 雖然宋用臣過一手,要賺上一筆——提舉都大淮南修河官署出售的魚乾要百錢一斤。

 可依舊是供不應求。

 宋武不知道這些,自是難免疑慮。

 不過,很快的,宋武就發現了,那些靠岸的漁船上,抬出來的魚獲有些多。

 不!

 應該是誇張的多!

 而且,幾乎所有漁船的船艙裡,都在抬出一框框的魚獲。

 而且,他也很快發現了,這些漁民捕獲的,似乎都是同一種魚。

 作為一個在海上討生活的海賊。

 宋武自是認得那種魚。

 那是石首魚!

 在明州外海的一種極為常見的魚類。

 他的寨子裡,也常常會捕獲這種魚。

 但問題是……

 統一且大量大規模的捕獲這麼多石首魚……

 怎麼做到的?

 於是,他忍不住問道:“先生,怎昌國這裡捕的都是石首魚?”

 文士笑了笑,答道:“不瞞頭領,此乃陳明府奉旨意,授予我明州百姓的一門皇家秘法。”

 “頭領應該知道,這石首魚,也叫王魚、黃魚……所以,它們也是受王氣驅使的……”

 “而陳明府奉旨意,授我明州漁民秘法,乃在海上密佈漁船,結成大陣,將那魚群驅趕到一起……”

 “然後,漁民以竹竿放入水中,敲擊竹竿,只消片刻,所有石首魚便盡皆昏厥,落入網中……常常一網就是數千條,甚至近萬條……”

 “真乃神乎其技,天家之威也!”文士激動的說道:“明州漁民,皆因此感恩戴德,酬謝天恩呢!”

 事實上,現在明州的漁民,在將魚群驅趕到一起後,將竹竿放入海中,會一邊敲擊,一邊面朝汴京方向,口呼萬歲。

 然後,他們就看到了,海面上一群又一群銀色的大魚,接二連三的漂浮起來。

 於是,他們跪在船上,又哭又笑,對著汴京方向,又拜又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