帥帥辛普森 作品

第一百四十章:罷黜百家,統一思想!儒道之心,浩然正氣!

    “敢問先生何人?”

    蘇長歌看著面前平平無奇的青年,心中閃過數個念頭。

    要知道,清玄一直守在外面,此人卻能在不驚動她的情況下,無聲無息的出現在牢裡,足可見修為、手段不同尋常。

    而普天之下能做到此事的人。

    可謂屈指可數。

    同時,這青年又是一副儒生打扮。

    兩者相加,蘇長歌心中對青年的身份,已然有了猜測。

    只不過朱聖幾百年前就死了,雖然傳聞他還有一縷殘魂留在太學院內,但誰都沒見過,也正是這樣,他才開口詢問。

    “叫我朱夫子吧。”

    青年開口,很是隨意的盤腿坐下。

    而蘇長歌聽到此話,也肯定了心中猜測,來者正是朱聖的那縷殘魂。

    不過正好,他的確碰上了些麻煩,有些問題想不通,朱聖作為儒道聖人,他對儒道的瞭解,想來應該在自己之上。

    既然對方說有麻煩可以直言。

    蘇長歌也不就客氣。

    “朱夫子。”

    “晚輩有一事不明。”

    “自古以來,歷代聖賢皆有學問、道理傳下,但其精義卻常被有心人歪曲。”

    “人有百性,對道理有不同的理解,這點在下明白,可那些追名逐利,滿口空談仁義之輩,卻為何蘊養出浩然正氣?”

    “這群人以聖賢門徒自稱。”

    “假借聖人之名,只為滿足一己私慾,全然不顧百姓生死,無半點仁義。”

    “這樣的人,焉能稱之為儒生?”

    蘇長歌出言問道。

    他對儒生圖利其實並不反感。

    利者,義之和也。

    對利益的追求,必須要講究道義,彼此之間要做到相互統一。

    就拿墨家舉例,他們同樣逐利,但他們的利跟錢、名、色不一樣,他們的利是天下,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

    使天下百姓過好就是他們追逐的利益。

    當然,這對普通人來說太難。

    儒家的利就簡單很多。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逐利取之有道。

    這個道,就是仁義之道,愛財逐利,皆要在仁義的範疇內。

    而蘇長歌所厭惡的,就是為了一己私利,不顧仁義,肆意欺辱壓榨百姓,這樣的儒生,能養出浩然正氣實在太奇怪了。

    此時,隨著聲音響起。

    朱聖淡淡一笑。

    “老夫當初在知天命之齡,也和你一樣,思慮過與此類似的問題。”

    說完之後,他滿眼讚賞看著的蘇長歌,開口道:“你如今就能有此問,這很好,將來有足夠的時間去尋找你認為對的答案。”

    “我認為對的答案?”

    聞言,蘇長歌疑惑的望向朱聖,問道:“那前輩您的答案是什麼?”

    “老夫的答案...”

    朱聖撓了撓頭,接著道:“老夫按照順序,跟你說下歷代先賢的答案吧。”

    “其實不只是你我,董聖,禮聖,亞聖,他們都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亞聖身逢亂世,各國征戰,諸子百家爭鳴。”

    “儒家在那時雖強,但卻只是諸子百家其一,甚至算不上最為鼎盛的。”

    “楊朱學派和墨家你應該知道吧?”

    “嗯。”

    蘇長歌點頭應了一聲。

    “彼時天下之言,非楊即墨,楊朱的想法是人人貴己,舉世皆入道門。”

    “不利他人,不損他人,只追求自身天性而活。”

    “如此一來,相當於整個凡間都成了道門,眾生修道,可惜不切實際,人性皆有私,而且天地也無法滿足如此多的修行者。”

    “墨家則是另一個極端。”

    “兼相愛,交相利,人人皆成為墨者一般的人,為天下大利而奮鬥。”

    說到這裡,朱聖特地停頓下來,補充道:“墨家脫身於我儒家,他們的理念雖好,但終究是理念,想要人人兼愛太難了。”

    “聽聽還可以,但做人要腳踏實地,道理也是同樣如此。”

    “必須要考慮到實際情況。”

    他特地說此話。

    就是怕蘇長歌被墨家給拐跑。

    畢竟單以仁義來論,儒墨兩家實在太像了,只不過墨家要極端一些。

    “嗯。”

    蘇長歌點了點頭。

    墨家在此世確實難以大興,等到後世生產力上來,倒有可能成為主流。

    見狀,朱聖繼續說下去。

    “百家思想爭執不休。”

    “誰都想爭奪天命,以自家學派的義理,來制定人道規矩。”

    “眼見於此。”

    “亞聖覺得不能再這樣下去,必須要證明儒家道理天下第一。”

    “將仁義變成世俗的規矩。”

    “於是,他所想到的法子,就是和文聖一樣周遊列國,與各家學派辯論,以此證明儒家仁義,才是天下唯一的出路。”

    “可惜,當時的百家學派太強。”

    “亞聖並未成功。”

    “不過卻給儒家爭到了一份天命,以自身之道,補充了儒家道理。”

    話音落下。

    蘇長歌輕輕頷首。

    人性本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捨生取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等等。

    這些道理全部都是亞聖留下的。

    他雖然沒有終結亂世,沒有說服百家,但卻留下了諸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