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子 作品

第11章 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

    “否則他憑什麼用十六文的價格,從我們這裡買上好的雪花鹽?這雪花鹽運到省城和南北二京,價格起碼翻上十倍,他自己能算清楚這筆帳!”

    朱浩深知大明鹽政尿性。

    如果成化之前玩這種行鹽方法,必死無疑。

    但在弘治二年時,朝廷發現鹽商手裡的鹽引長久無法兌出,而灶戶的煮鹽積極性又不高,常常有鹽引而無鹽供應,於是便規定:“凡商無鹽支給,聽其買勤灶之鹽,是為餘鹽之始。”

    從那之後,鹽商可以直接從灶戶手上買鹽,灶戶每年上繳給官府定量後,多餘部分可以直接賣給手持鹽引卻無法從正規途徑兌鹽的鹽商,灶私先例便從這裡開啟。

    弘治年間,先有大太監李廣,後有張鶴齡、張延齡、周彧等皇親國戚,從皇帝那兒以非正規途徑拿到數以百萬計的鹽引。

    正德皇帝登基後宵小橫行,鹽場的鹽被這些人壟斷,出現大量有鹽引而無鹽的情況,大明鹽政就此走向崩壞。

    有了這樣的歷史背景,朱浩跟蘇熙貴的生意完全可以做到雙贏。

    蘇熙貴看似吃了點虧,放出去的鹽引收不回,但其實他手上的鹽引多的是,能平價買到雪花鹽販運到省城甚至兩京,可以說賺大了。

    正因為如此,蘇熙貴才欣然接受朱浩的條件。

    朱娘和李姨娘消化了好長時間,都沒琢磨透其中關節。

    主要是她們對於這個時代和大明政策不瞭解,只是以小商賈的思想,本能覺得誠實經商才能立足,卻不知這年頭老實人最容易吃虧。

    叢林法則中,首先被淘汰的就是那些墨守成規之人。

    李姨娘安慰道:“夫人,不如聽少爺的吧,其實我們也無路可走了,不是嗎?如果不這麼做,怎麼保住老爺留下的產業?”

    朱娘無奈頷首。

    她也清楚自身處境,眼下幾乎被朱家人逼上絕路,不放手一搏只能等死。

    “娘,咱之前賣的是官鹽,守規矩,最後不照樣招惹來官非,幾乎山窮水盡?這世道沒有真正的守規矩,有權力才能談規矩。”

    朱浩態度堅決,他也是想以此堅定朱娘和李姨娘信心:“而且這次,娘,咱不出面,找人來給咱當代理人,凡事由其出頭,蘇東主的官鹽走漢水,不上岸,貨物交接完畢後,我們把官鹽直接轉賣給外地客商。”

    “運鹽我們找於三,名義上他被蘇東主僱傭,就算官府的人查到曬鹽鹽灘那兒,找到我們生產的雪花鹽,我們也可以直接拿出鹽引,說這是買了蘇東主的官鹽回來加工提純,不合理但合法。”

    “只要我們行事低調,幾年內應該不會出事,因為產出的鹽不會在本地銷售,不會觸及本地鹽商的根本利益,另外蘇東主關係網強大,他姐夫黃藩臺……未來將會是朝中風雲人物,不必擔心其倒臺,政治對手反攻倒算。”

    朱浩之所以有如此大的信心跟蘇熙貴合作,還有個緣故。

    未來黃瓚在平定寧王亂時功勳卓著,故而有“一品布衣”的美譽,等黃瓚致仕時,已是嘉靖年間。

    有這樣前途光明的合作伙伴,做買賣都硬氣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