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長槍依在 作品

四百一十、聚人心

    諸位覺得本王愧疚嗎?”

    他問,然後掃視眾人,高聲道:“實話實說,半點沒有。別說這麼多人,如果再有這樣,就是殺千人、萬人,本王也會在所不惜!”他擲地有聲的道。

    這話一出,眾多官員噤若寒蟬,李星洲則觀察著這些人的表情,估計他們的心理極限。

    在心理學界,有這麼一個有名的小故事。

    相傳馬克吐溫又一次聽牧師演講,覺得牧師講得太好,準備起身捐錢。

    可牧師還在說話,他只好坐下,苦苦等待十分鐘。

    發現牧師仍然無動於衷、慷慨激昂的演說著,他有點不耐煩,打算只捐些零錢。

    又苦等十分鐘,牧師還在講個沒完,他心情糟透了,乾脆決定不捐了。

    等到接近一個小時的牧師演講完後,開始籌集善款時,憤怒的馬克吐溫分文未捐的同時,還從募款箱裡偷走了兩美元

    雖是一個幽默的小故事,但在心理學上它有重大意義,它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表明人的耐性和做事的衝勁是很有限的,一旦刺激過多、過強,刺激的時間過長,就會導致事與願違的逆反心理。

    這點,有些優秀的領導人可以靠著人格魅力和天賦直覺把握,可絕大多數人是把握不好的,往往造成物極必反的結果。

    幽默的故事如此,嚴厲的訓誡更是。

    這就是為何當代很多家長與孩子之間衝突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件錯事,一次兩次說孩子會有愧疚感而反醒;三次四次孩子覺得厭煩;五次六次再說就會引起孩子叛逆,完全起到南轅北轍的效果,激化與孩子與家長之間的矛盾。

    這些官員,就是犯錯的孩子,李星洲時刻在觀察他們的表現,一旦到達那個點就必須改變,從而達到最好的凝聚人心效果。

    當低垂的目光發現有人前額緊皺,嘴唇因緊張而顫抖,李星洲知道差不多了。

    冷厲之中,他話鋒突然一轉:“你們其中也有很多人上本參本王,皇上已將名單附在家書中。”他說著從袖口拿出一張寫滿字的紙揮了揮。

    很多人頓時緊張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