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宗 作品

第364章 捻軍遺寶

 山東白蓮教起義是發生於1860年的事,故此,這枚“黑旗總領”大印,蘇天福用不上,轉贈給捻軍小弟白蓮教黑旗軍,也說得過去。

 將這枚石頭大印放在一邊,盧燦又小心翼翼拿起一本發黃的紙本文書。

 赫然是“黑旗軍財務賬冊”。

 小楷記錄著一筆筆出入賬,起始年月是使用的是太平天國紀年——“太平天國癸亥十三年”,即1863年,終止日期為公元紀年,1888年5月。

 1863年,宋景詩二度起義,並於堂邑、莘縣、臨清等地,打敗清軍。

 1888年,是宋景詩決定建造列聖宮的時間。

 從這份賬冊上,大致也能看出宋景詩後半生的顛沛流離經歷。

 很珍貴的歷史資料,有助於揭開捻軍後期的征戰情況。可惜的是,達爾文潮溼悶熱,這本文書已經“糊了”,很多頁面完全翻不開,需要急救。

 讓阿忠取來一隻真空袋,盧燦將賬冊包入其中,謹防再次損毀,輕輕擱在大印旁邊。

 這兩件物品的價值,在於研究歷史,其本身,都不值錢。

 再往後,東西很值錢,但盧燦反而不怎麼驚喜。

 兩隻木箱中,還有六件被碎布包裹的瓷器,盧燦將六件瓷器拎出來逐一看過。

 六件瓷器中,五件清中早期,都很不錯,市場上肯定受歡迎,但盧燦……清代瓷器看到吐——虎博別的不敢說,有清一朝,各個朝代,各種款式的官窯瓷器,幾乎收集滿員!

 能算得上驚喜的,只有一件明代萬曆官窯哥釉青花竹紋瓶。

 哥釉青花,顧名思義,就是仿哥釉的青花瓷器。

 哥窯的特點是開片,因而,哥釉青花瓷器的特點是青花彩瓷上罩以紋片釉。這一品類的青花創燒於宣德時期,大成於成化到萬曆朝之間,此後又逐漸衰落。

 萬曆朝的哥釉青花,紋片釉釉面閃米黃或黃色,開片紋路呈現粉紅色,釉層瑩潤,光澤內斂,成功燒出了金鉤鐵線,相當有特點。

 眼前這尊哥釉青花竹紋瓶,算得上萬歷朝哥釉青花的標準器。

 通高三十公分出頭,直口,短頸,溜肩,肩下漸收至底,圈足。

 整體造型線條優美,比例很協調。

 瓶器身施哥釉為地,釉麵肥潤細膩,佈滿細哥窯器式碎小開片,釉色溫潤如玉。上面描繪鮮豔、明亮的青花,瓶身呈灰白色,青花嵌入其中點綴,藍白色澤相襯,使古典的青花與開片紋相得益彰,互為襯托,簡潔而不失優雅。

 紋案自身也很精彩,青花描繪竹紋,幾株翠竹依瓶而生,竹子主幹修勁挺拔,細枝斜逸橫出,竹葉簇簇佈滿瓶身,圖案用筆流暢灑脫。

 這樣精彩的萬曆朝官窯器,還真不多見。

 不過,這件瓷器,相比自己已經得手的宋汝窯膽瓶,還是有點差距。

 宋景詩也算識貨之人,臨死之前,將最貴重的瓷器,供奉在主帥像前,應該是他對自己戎馬生涯所留下的最後念想吧。

 他估計還夢想著有一天能東山再起吧。

 如果說太平天國還有幾許推翻清政府的可能性的話,捻軍起義幾乎不可能成功。前者以政權的形式凝聚人心,後者只是“聯盟鬧事”性質。

 聯盟者,權力分散,只是一時間的意氣行事,雖然看似尊崇張樂行,實則各家各奉其主,彼此之間自然矛盾叢生。

 歷史上,因為藍旗將領劉餓狼(劉永敬)不願意投靠太平天國,執意要回到江淮老家,張樂行便舉起屠刀,將之斬殺。

 殺就殺了唄,把他的部將收攏,還能聚攏兵力,也不算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