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韌青銅 作品

第一五四章 他曹操心裡難受,跟我有什麼關係!


                 淯水之畔。

  埋葬了宛城一戰身死的宛城軍士之後,曹操帶著荀攸、程昱等人重新返回了曹軍大帳。

  如今之際,宛城已成一片廢墟。

  十五萬曹軍自然不可能在繼續屯兵於此。

  眼下曹軍,要麼繼續西進,大軍和夏侯惇所領的另外三十五萬大軍合軍。

  要麼,從宛城撤軍,先回轉許昌,再行西進之事。

  大帳之內,荀攸、程昱,連帶著一眾曹營的將領盡皆看著曹操。

  此刻的曹操自然明白這些人的意思。

  如今夏侯惇的另外一軍,雖然攻陷了雒陽在內的一部分司隸地區,但長安卻因為李傕、郭汜等人的原因。

  久久難以進軍。

  眼下對於曹操來說,又恰逢宛城失利。

  如今之際,迴轉許昌,或許是最好的選擇。

  一旦此番失利的消息傳遞迴許昌,恐許昌不穩。

  但,曹操心裡卻有些猶豫。

  回許昌?

  怎麼回呢?

  典韋和曹昂到現在都沒有消息。

  他回去之後,如何面對戲煜,如何面對自家夫人。

  長子曹昂是他曹家重中之重。

  他最喜愛的兒子,就是曹昂啊!

  此番帶對方出來,一則是為了在軍中幫著曹昂樹立威信,另外也是想要親自帶著對方成長。

  而現在,自家兒子沒了!

  生死不知!

  這般情況,曹操表面上佯裝沒事,心頭卻已然猶如滴血一般。

  “公達,仲德!”

  “吾有意繼續西進,儘快於夏侯惇合併一處!”

  對於曹操來說,眼下他不知道該如何回到許昌,他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那些人。

  為今之計,只有繼續西進。

  此戰若是能攻下整個三秦之地,那麼……

  那麼至少也對得起曹昂和典韋……

  重點是。

  如今的宛城失利,對於眼下的曹軍來說,其實並沒有太大的重創。

  隨著曹操開口,帳內的一眾人下意識便跟著點了點頭。

  宛城對於整個曹軍來說,影響只是微乎其微的。

  繼續西進,自然可以。

  是日!

  曹操與荀攸等人商議過後,當天下午便領軍拔營,直奔長安方向進軍。

  與此同時。

  宛城當夜,張繡暈過去之後,天光大亮之時,他便已然轉醒。

  等張繡睜眼,這才發現,自己竟然被胡車兒等人帶著逃出了宛城。

  現如今,麾下兵馬已然距離荊州不遠了。

  “可惜未能殺得了曹賊!”張繡張嘴罵了一聲。

  這功夫,他領著軍卒才堪堪往荊州行了不久。

  至半途之中,大軍便已然被劉表所派遣的荊州軍擋在了去路之上。

  張繡見來者乃是劉表的荊州軍,第一時間親自上前下馬告知宛城詳情。

  是日,關於宛城發生的情況便已然出現在了劉表的案几之前。

  在原本收到張繡投效曹操的信息之後,劉表便已然後悔了。

  此番派遣大軍,便是為了防備曹軍突然轉道南下。

  現如今,得之張繡和曹操在宛城幹了一仗,甚至於差點還殺了曹操之後,劉表心情多少還是有些激動的。

  當即,劉表遣文聘領荊州軍北上防備曹操轉道南下。

  未曾想,半路上便碰見了帶兵逃竄的張繡等人。

  若非張繡反應迅速,兩軍差點便要打起來。

  “還請告知劉使君,繡此番為投使君而來!”

  眼下丟了宛城,張繡已經沒了去路。

  如今唯一能選擇的,便是再投劉表,但還能不能得一地駐紮,張繡心中已然不報希望了。

  ……

  而隨著宛城的事情結束,不過三兩日的功夫,整個宛城的結果便跟著傳遍了天下。

  天下諸侯只知道張繡降而復叛,卻不知道其中根本緣由。

  而關於鄒氏的消息,知曉的人終究是少數。

  張繡不願多提,只說曹操欺辱與他,便再無多言。

  關於宛城到底發生了什麼,也跟著衍生出了很多的猜測。

  有人說張繡不滿曹操給的待遇。

  有人說曹操確實欺辱張繡。

  眾說紛紜間,諸侯也只是將其當做笑話。

  不過,曹操在宛城失利的事情發生後,整個天下的風向也開始漸漸的變了一些。

  彼時的曹操,這功夫已然和夏侯惇合兵一處。

  只是,大軍兵至長安之後,終究還是僵持住了。

  曹操將大軍,分別屯住在渭水與潼關之外,有天險關隘相阻,他雖有五十萬大軍,短時間內卻難以進軍。

  想要攻克關隘、度過渭水,非消耗大量人力不可。

  因為宛城失利的原因,此番的曹操開始變得有些謹慎,第一時間並沒有急著進軍。

  而就在這功夫,後面有消息出來。

  言,張繡與荊州軍,從後方進攻南陽等地,短短時日之間,張繡已經佔據了南陽。

  同一時間,荊州軍,似乎正欲蠢蠢欲動。

  而除了荊州劉表之外。

  身處幷州的呂布和河內張揚,這功夫似乎也開始從北邊往南進軍司隸地區。

  許昌之內,又有軍報傳來,言,袁術大軍已經開始兵伐豫州。

  一時間!

  天下諸侯像是都盯上了他曹操一樣。

  而荊州劉表、張繡和河內張揚、呂布,分別從南北向曹操大軍靠近。

  如今又有西側李傕、郭汜等人將其託在潼關之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