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風起:家父秦始皇 作品

第185章 儒家至理:仁愛

  昔日我儒家,只取祖師偏頗一隅,是為古制,古禮,古法,從而忽略我儒家的核心,仁愛!

  什麼是仁愛?

  談談兒臣這兩個字的理解,仁愛是一種胸懷,是一種博愛的胸襟,一種視天下為一家的情懷

  其中,用仁,可以形成社會道德規範,因為仁字之中,包含著對義的守護和對智的參悟,“信近於義,言可復也”,行事之下,多靠近於義者,便能體會到仁的真諦。

  義以仁為體,仁以義為用,兩者之間,是從基本的道德認知,再到自身的行動,是由知到行的落實,所以,在做事之前,在踐行仁之一字之時,就必須先講求“知”!

  《論語陽貨》篇載:子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

  “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悔,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恭、寬、信、敏、惠皆是立身處世的智慧,是足以恪守仁、踐行仁所應具備的性情和品質,有此品質,在細化於社會道德之上,便是仁,義,禮,智,信!

  以這十個字,規範天下百姓讀書人,便可形成最基本的道德規範,天下將歸於仁之中。

  有仁做為道德規範,那禮,便成為了落實這些的行為準則!

  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

  “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是在個人行為舉止之上剋制自己,發端於仁,恪守於禮。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是社會道德規範落實在禮中的具體表現,君自有君的氣度,臣自有臣的肱骨,父自有父的威儀,子自有子的孝悌,每個人謹守本心,做好自己,便是最好的禮。

  所以,兒臣在此引申出,“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便是天下安穩,切實可行的第二條道德規範!

  在前面兩條為基礎之下,可以引申出第三條,孝悌!

  在《論語學而》之中有這麼一句話,“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