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凌墨蕭要回來了

麻城的時事情況如何,沈冬素根本無從得知。即便飛鴿傳書,她得到的也是十日之前的消息。

離得太遠,她除了儘可能地調動人力和資源協助莫修謹,剩下的就是相信莫修謹,然後等待消息。

就像凌墨蕭遠征一樣,她除了做好準備的物資準備,凌墨蕭帶大軍一走,她就什麼忙也幫不上。

甚至他走這一年多,統共就收到兩回信,一回是莫修謹帶回來的,一回是姜宏帶回來的。

她叮囑李念魚做好本職工作,自己也一樣,除了幽州城擴建這件大事,再有就是,盯緊兩個才學爬的小傢伙。

特別是大寶,太好動了,一個不留神,不是撞到牆,哇的一聲哭的震天響。

就是連爬帶翻時磕到頭,哭的跟割草機一樣,還哄不好,非得他自己哭累不可。

小寶乖很多,但小丫頭太懶了,就愛吃輔食,和躺在嬰兒車裡被人推著睡覺。

還必須是推著才肯睡,看到睡著了,嬰兒車停下,立即就睜眼吭吭嘰嘰地表示不滿。

冬素為了讓她白天少睡,總把她和哥哥放一起爬著玩,但每次都是哥哥像一隻快樂的修勾,邊爬邊笑。

妹妹像一隻呆萌的布偶,眯著眼睛看哥哥瘋,自己就是坐著不動。

沈冬素便拿玩具逗她爬著玩,奶孃很不解,王妃為什麼非讓孩子動起來?

姑娘愛睡覺有什麼不好嗎?白天就讓她睡,睡醒了吃,小孩子不都是這樣。

沈冬素耐心解釋,因為她準備再出一本孩子早教的書籍,關於孩子幾個月該會什麼,都要詳細寫上。

“孩子半歲後添加輔食,不再全母乳餵養,免疫能力較弱,很容易生病。而運動能提高孩子的免疫力,讓孩子身體更健康,減少生病的可能。”

“還有,多爬行會促進孩子骨骼發育,更有利於學走路。”

……

現在冬素最擔心的就是孩子生病,龍鳳胎到現在還沒生過病,但嬰幼兒期間高發的呼吸道感染,她時刻謹防著。

不帶孩子去人多的地方,奶孃和婢女進出都要消毒,孩子用的東西全部都高溫消毒。連她自己也極少外出,多是到花廳聽官員彙報事宜。

在這個醫藥不發達的年代,養孩子真的要特別精心。醫學院的醫師多是軍醫,幸運的是白師父精通婦幼。

沈冬素給了白師父幾個後世常見的,嬰幼兒常用藥方,讓白師父研究成品藥劑。

白師傅對醫學院的成品藥劑試驗室,非常感興趣。她所知的成品藥種類非常少,沒想到幽州竟然有這麼多種!

她全身心地投入到研究兒童藥上,再則就是,監督工部正在建的婦幼醫院,這是給雲谷醫師們準備的。

今年幽州城除了擴城區,還要建幾項較大的項目,其一就是婦幼醫院,其二是沈冬素提出,龐先生參謀,李念魚改進的一個項目。

沈冬素提議是在外城區建一個地標性的建築,要在中心區,要高,像海灣處的燈塔。

要讓百姓一到幽州,離得老遠都能看到。

龐先生第一反應就是,建瞭望塔!幽州怎麼說都是邊城,城池得像軍塞一樣建,瞭望塔是必須要有的。

沈冬素覺得在城區建瞭望塔有點突兀,但龐先生說的也對,有什麼辦法能中和一下?

李念魚一拍大腿,想到一物:“王妃之前讓我造的鐘表,已經有了實質性的進展,不如在城中心建一座巨大的鐘樓。”

“即美觀,又有瞭望塔的功能,還能計時。”

沈冬素大為興奮,誠然這個地標有點抄襲的味道,但這個時代又沒有歐州人來嘲笑她。

當即拍板,就建鐘樓,按建佛塔一樣的高度來,最少三十丈。

搞笑的是,她和龐先生到工匠學院看時鐘的進展,然後發現所謂的進展就是,靠人力來轉動齒輪,還得根據沙漏調整刻度。

龐先生忍笑誇獎,不錯,最起碼夠大,放在塔頂,全城百姓都能看得清楚。

沈冬素無力捂額,這算哪門子的鐘表?看來想造出真正的鐘表,最少還要個百八十年。

她無力地問:“聲音呢?到整點應該有聲音的。”

李念魚反應極快:“旁邊掛個銅鐘,到整點就敲鐘。”

“那是不是還得請個和尚負責敲鐘?”

“這到不用,咱們的人自己敲。”

沈冬素:……

你是被陳星耀傳染了嗎?反諷都聽不出來!

總之,沈冬素要地標性建築的目地是達到了,這座名為‘鐘樓’,實則連鍾都是人力轉的,報時是銅鐘撞的。

但夠高、夠氣派,還兼具備龐先生要的瞭望塔的功效。

鐘樓一帶則建為市民廣場,以廣場為中心,是官方各機構,再分重工業區、輕工業區、居民區、商業區、軍事區、流民區。

這個時候城中必須有軍區,因為隨時謹防著外敵來攻,或是內敵叛亂。

要是像後世一樣,把軍區建在遠離市政的地方,敵人殺到家門口,士兵都趕不過來。

外城區的建設進度極快,先把幾條主路修好,下水道挖好,一坊一口公用水井挖好。

沈冬素所想的自來水管道,還沒法實現,不過李念魚看過大受震懾。

決定成立一個小組專門研究這個自來水,希望下一次擴城時能成功實現。

對於擴城沈冬素除了偶爾和龐先生一起巡視一遍,能做的事情就是給銀子,別的就不用她操心了。

她本來計劃直接將幽州和基地中間一帶,全擴城新城區,但算了一下,還是不行。

按這個距離,幽州城最少再擴五次,才能的基地徹底連接。

這個六月,她還要做的一件大事就是,主持夏收祭祀。

去年她有孕,請龐先生代為主持的。今年若她再不主持農祭,怕是要傳出王妃重商輕農,重工輕農的傳聞了。

她特地將祭祀的田地選擇在軍囤地,並且選擇最繁瑣的遊農神祭祀。

就是抬著農神后稷的雕像,再有‘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牌匾,從孤兒院挑一批年紀大點的孩子,打扮的花枝招展,捧著各種農作物,跟在農神像後面。

她則和農司官員,還有農科院的工作人員,大張旗鼓,像狀元遊街一樣,一大早從城中游到城外,再到城郊。

沿途百姓皆是歡呼雀躍,一路游到軍囤地,再跳攤舞祈禱,焚香禱告,祭祀神靈。

然後由凌王妃割下第一叢麥子,送到農神廟供著,正式宣佈,夏收開始。

跳攤舞的還會有其他鎮子或村子,請到鎮上再跳一次,不過得花錢,跳一場最少也要幾千枚大錢。

當百姓都願意花這個錢,一家出幾枚錢,就能請農神到本村來賜福,多好。

別說這是封建迷信,沈冬素太清楚了,在這個科技不發達的時代,信仰之力有多重要。

連皇家對祭祀都看的極重,尊佛信道的,憑什麼要求老百姓不信神靈?

她要做的就是引導百姓的信仰,像信農神、城隍、菩薩這些,只要辦個祭祀,全民熱熱鬧鬧地像過一次節的信仰,她是很支持的。

但像一些地方,有活人祭,像閩州每年海祭,又是用童男童女,又是獻龍王新娘的。

還有一些祭山神,祭河神,也用活祭的。她是絕對制止!一經發現,就是死罪。

總之就是,不需要百姓花太多錢,不需要百姓貢俸,不會發展成邪教蠱惑民心的信仰,她默許存在。

朝廷規定的祭祀大禮,她尊重並執行。

但外來教派,但凡對百姓不利的,則是全力打死在萌芽狀態。

夏收祭祀累的她休息了三天才回過神來,夏收又是搶收,一定要趕在暴雨之前將麥子收完。

不然雨一淋、風一吹,倒伏了,那一年的收成可就白費了。

這半個月許多工坊都停工,連去礦上的奴隸都參加搶收糧食。

因為入藉工分制,和開荒地三年免稅制,百姓不要錢一樣,到處開墾田地。

據龐先生統算,今年夏收糧要比去年翻幾倍!

當然,也是因為農科院改良了麥種,讓軍囤地的收入大大提高的原因。

唉,說到改良麥種,沈冬素就是一聲長嘆。她沒想到,好糧種研製出來,推廣卻那麼難。

先在軍囤地試種,讓百姓看到收成,但除了才來幽州的流民,很多百姓還是不願意播處官府的種子。

寧願相信自己和幹艾草一起,藏了一年的種子,也不相信官府宣傳的高產種。

這也就算了,更可氣的是,有一部份農民選擇了相信,待收割的時候,確實高產。

那其他人就嫉妒死了,稱官方的收稅不合理,憑什麼我一畝產一百斤,和他一畝產三百斤的收一樣的稅?

除了麥種,稻種、豆種一樣會發生這種情況,每一季因為種子和收成問題,都要爆發矛盾。

更關鍵的是,農科院的良種還無法滿足全幽州的需求,除了軍囤地,剩下的按區域分批派發。

據說每次為了爭良種名額,都有里長打架。

而點頭哈腰,卑躬屈膝想買幽州良種的,還不能賣。那就是北境士族,他們要在自己的莊園播種。

沈冬素當然不會賣!這個時代糧食和士兵是掛鉤的,糧食就是等於實力。

廣糧囤不是說著玩的,她的良種把別的士族養肥了,不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嗎?

那些士族用正常辦法買不到,就想歪門邪道,派人偷、賄賂農科院的官吏、收買幽州的某個里長,從他手裡買良種。

那一堆破事多的,把月見煩死了!

因為她負責保護農科院的良種,不得出幽州界。她教的那些女探子,以為自己要去打探啥軍國大事。

結果每天跟一堆種子做鬥爭……

總之,以前在沈家做姑娘的時候,家裡就那麼幾口人,每天事多的沈冬素暈頭轉向。

後來做王妃,管一個王府,同樣事多如麻。

現在管一城,還是一座活力四射,無限擴張的城市,那事情就更多了。

沈冬素已經算是會放權的了,啥活都願意放權給下面的官員,可她連生孩子的時候,外敵都在攻城。

這別的時候,怎麼可能閒得下來?

她安慰自己,別人生完孩子還要做身材管理,她就不用!

有時候大寶實在太調皮,她跟官員聊事情的時,奶孃哄不住,一直聽大寶在那叫喚。

她就讓奶孃把孩子抱過來,放在她膝蓋上,聽她和官員呱啦說個不停。

大寶就昂著頭,一會看著母親的嘴不停地動,一會看向對面的大叔大爺的嘴不停地動,還真安靜下來了。

沈冬素笑說,這孩子用音樂早教不行,讀書早教也不安靜,這聽政事他到入迷了。

若真每天忙著基建和收割,那就是太平歲月,她也沒啥好抱怨的。

但每三天雷打不動的,丹東那邊送來最新情報。

甲四很著急,他覺得高麗幾個王子打得太斯文,不肯下死手。這樣打下去,啥時候才能把新羅和倭國拖進戰場?

而陳黎卻跟他的態度相反,覺得事情進展已經很快了,這才多長時間?已經有兩個將領在我們的支持下,造反了。

沈冬素看兩個軍報,甲四總會一問,莫先生什麼時候回來?他跟陳黎意見不合,又是想念莫先生的一天……

大哥努力給她省心,五天送一份軍報。但每次,雖然前面問她好,問寶寶們好,再大段大段地寫好消息,造船坊和海軍訓練的進度。

已經有一批閩州來的擅水戰的義士加入,還有之前水師的大小將領,也有幾個來到基地。

他們驚訝於基地的實力,震懾於幽州城的強大,還心喜於凌王妃給出的高薪報酬,非常願意留下來。

不同是,閩州義民請求,等海軍訓練出來之後,讓他們帶一支軍隊回去保護閩州。

沈冬素當然答應了,就算到時候朝廷不同意,她也會悄悄派人過去。

因為這些閩州義士的目地跟她一樣,滅倭!殺盡倭盜。

大哥還說了一個好消息,莫修謹之前建的窯坊,已經燒出比陶琉更通透的琉璃珠子。

陳落雪說能用來做首飾,再請陳黎賣到高麗去,賺高麗貴婦的錢。

然後無一例外,最後一段都是大哥又不好意思,但又不得不說的話,要錢。

她知道建海軍是花錢如流水,培育一個士兵出來,都夠給那個士兵塑一個等身銀雕像了。

但有心理準備是心理準備,可現在真花起來,她也是真肉痛啊!

官員們怕擴城費銀子,若是知道造戰艦,建海軍港、訓練海軍需要的花費,保管個個嚇的呆住。

沈冬素已經把一批奴隸調到基地,負責建海軍港的人力部份,省下一筆銀子。

她決定今年跟姜家的分紅,不要糧食了,幽州的囤糧暫時夠,真不夠的時候,再跟姜家買。

所有分紅,全要真金白銀,全部用於建設海軍。

幸好跟北境各地士族合作的生意項目,也開始有穩定分紅,不然她這個王妃,都要縮衣節食地省錢了。

六月底的時候,她再次接到莫修謹的急信,好消息是小虎找到了,並且小虎和他帶走的那一支王府親衛,立下大功。

救了被山匪劫持的官員,還平定了一場流民暴動。官員說要會向朝廷彙報功勞,小虎若參軍,可得一個八品校尉的官職。

小虎選擇了參軍,但目前他要留在麻城,配合莫修謹賑災,重建家園。

壞消息是,瘟疫擴散了,已經傳了十幾個縣,而朝廷的賑災欽差遲遲未至,民心浮動。

陳星耀說,麻城的災情是太子負責。若此事處理不當,只怕太子這回真要被吳王拉下馬了。

六月最後一天,北城門外的異族人,數十幾人馬護送著一個幽州兵,出現在北城門。

月見歡喜來報,那是王爺派回來送信的。

北疆王戰死,幾個王子逃得逃,死的死,王爺滅北疆青壯十萬人,俘虜三萬。

北征之戰,我軍大勝。

王爺已啟程回幽州,最快一個月,王爺就回來了。

說實話,聽到這個消息的時候沈冬素的心是浮著的,有點懵,總覺得月見的聲音是從很遠的地方傳來的一樣。

連表達喜悅的表情都不會了,呆愣愣地站在那裡,直到小寶爬過來,她抱起孩子,笑著說一句:

“爹爹要回來了哦!”

才找回心跳的感覺,瞬間眼眶就熱了。

凌墨蕭,終於要回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