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月明 作品

第335章 解縉的震驚

方孝孺來到泰寧縣,一路也在觀察本地的民情。



學問深厚,並不一定就是個合格的官吏。



執政能力如何,還要看轄區的治理情況。



他今日過來,除了想見一見筆友,還有個目的是考察對方為官的能力。



如果解縉有治政的能力,且態度端正,方孝孺準備拉他一把。



如果對方沒有這方面的能力,或者心態不行,那以後雙方的關係也就止於學術交流了。



進入泰寧縣,第一印象就是很窮,這一點方孝孺已經習以為常。



苦寒之地不是說笑的。



除了幾個貿易城市,整個遼東的經濟情況都不理想。



現在還好,至少總體環境是太平的,以前動亂年代情況更慘。



雖然都是窮,但窮和窮還是不一樣的。



方孝孺觀察見到的每一個百姓,發現大家雖然保持警惕,但臉上的神情總體還是很平和的。



時不時還能看到,有百姓扛著皮貨往城裡走。



這說明當地的治安不錯。



要擱以前,百姓很少有敢出行的,偶爾出來也是神情緊張。



運送皮貨,那都是一群打手護著才行,否則走不遠就會被搶。



東北的民風,就是這麼剽悍。



現在百姓神情平和,三五個人就敢揹著貨進城,說明這裡的治安非常穩定。



僅此一點就能看得出,本地的官吏是個能吏。



之後方孝孺又觀察了其他方面的情況,總體而言還是不錯的。



百姓提起縣令,多是讚美之詞。



看來解縉不是隻懂治學不懂治國的腐儒。



不過有一點還是挺出乎他意料的,本以為解縉這樣的飽學之士,會在轄區大力推廣教育。



事實上並沒有。



除了一座不大的縣學,基本沒有建別的書院。



這反而讓方孝孺更加高看了他一眼:“不錯,是個務實之人。”



葉雲流不解的道:“老師為何如此說?興文教有什麼不對嗎?”



方孝孺趁機教育道:“興文教自然沒錯,還是惠及一地萬代的善政。”



“然而先賢有言,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



“讀書是吃飽穿暖之後才會去考慮的事情。”



“遼東之地數百年動亂民不聊生,最需要的是恢復生產是填飽肚子。”



“此時興文教,只會浪費民力和財力,事倍而功半。”



“解縉沒有盲目的興文教,恰恰是務實之舉。”



葉雲流恍然大悟,行禮道:“弟子明白了,謝老師教導。”



方孝孺笑道:“不過他畢竟是讀書人,不可能什麼都不做,所以建了縣學。”



“將縣學建好,就是種下了一顆種子。”



“待將來本地富足,文教自然就會興起。”



“如果能教出一二人才,更會使本地受用無窮。”



本地出了有學問的人,那就能教出更多有學問的人,文風慢慢的就會變得濃厚。



南方的文風鼎盛,就是這麼慢慢形成的。



方孝孺本以為解縉不是在縣衙,就是在縣學,結果兩個地方都去了,還是沒找到人。



不得已,只能找到一名官吏亮明瞭自己的身份。



他的大名還是很好使的,聽說是大儒方孝孺前來拜訪,那吏員非常激動。



然後就將解縉的去向告訴了他:“縣尊去城西的莊園,查看稻苗的長勢去了。”



方孝孺好奇的道:“哦,稻苗?能給我說說是怎麼回事嗎?”



那名吏員就將情況講了一遍。



當年朝廷收復遼東,局勢稍稍穩定之後,就下令在這裡推廣大豆和水稻種植。



這是陳景恪提出的建議。



大豆就不說了,重點是水稻。



推廣的正是渤海稻。



只是因為數百年的動亂,渤海稻未能得到系統的培育。



種子非但沒有得到改良反而退化了,目前的產量只有一石出頭。



如果是兩季稻,這個產量勉強還能說得過去。



可東北的氣候一年只能種一季,這產量就不行了。



培育改良稻種就成了關鍵。



但在這個年代,改良稻種缺乏系統的技術。



只能採用兩種辦法。



一種是民間推廣種植,靠百姓在實踐中自發的改良。



說白了就是碰運氣,運氣好產量就提高了。



另一種就是在有條件的地方,人工改良稻種。



將全國各地的稻種拿過來進行育種,然後和渤海稻雜交培育。



期望能出現耐寒高產的新稻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