樑棟何葉 作品

第468章 細思極恐


                 不可否認,有雄厚的資本加持,‘萬家地產’和‘松井電器’改造出來的倭國風情街還是很成功的。

  那些曾去過濱城和姑蘇的倭國風情街的人,看過槐安的倭國風情街之後,都說槐安這邊後來者居上。

  樑棟一開始是十分反對在槐安搞什麼倭國風情街的,後來見阻止不了,就轉變了思路。

  他也想看看,如果讓中倭文化正面碰撞一下,是否能糾正一下那些‘媚倭’的社會風氣。

  倭式建築風格,很多地方都是照搬我們的唐風建築,各種破風、雲拱、鬼瓦、推拉門、平行椽、不對稱佈局等式樣,基本也都是我們唐風建築的精簡版。

  歐洲有個島國英吉利,亞洲有個島國倭國,兩個國家有著驚人的相似點兒。

  首先,兩個國家相對於背靠的大陸來說,都充當著攪屎棍的角色。

  其次,兩個國家都是侵略成性。

  當然,兩個國家也有著較大的差別,總的來說,英吉利相對開放包容一些,而倭國則相對要封閉刻板許多。

  正是因為倭國的島國文化特點,決定了他們似乎總有一些‘小家子氣’,骨子裡存在一種自卑思想。

  由於這種自卑思想作祟,就使得倭國人普遍狹隘、偏執、甚至還有些變態。

  二戰期間,一個彈丸之地,給整個東方造成了巨大傷害,尤其是十四年的侵華戰爭,更是讓我們整個民族都永世難忘。

  倭人在戰爭期間做出的種種禽獸行徑,正是他們變態文化的集中體現,

  倭國資源貧乏,自然災害頻發,使得倭人從來都有一種深深的危機感,他們對我們華夏遼闊領土的覬覦,從來都沒有停止過。

  二戰結束以後,倭國身為戰敗國,軍事上受到了許多限制,但它們在米國的支持下,藉著朝鮮戰爭,大發戰爭財,經濟很快就發展起來,一躍為第二大經濟體,成了唯一個擠進發達國傢俱樂部的東方國家。

  我國和倭國一衣帶水,又怎麼可能不發生這樣或者那樣的聯繫?

  七十年代末,在我們改革開放之後,為了搞活經濟,國家大量引進外資,而倭國因為地緣關係,要比其他發達國家有著更便利的條件,於是乎,很多倭資企業就進入了我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