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9章 郝仁的想法


                 感動之餘,郝仁又是一陣犯難!

  原本,他還盤算著與對方展開一場激烈的辯論,針鋒相對之後,再找個合適的時機退讓一步。

  接著,可以私下裡請求趙禎給予自己的妻妾冊封誥命。對他而言,暫時歸隱江湖也並非不可接受之事。一方面,林翠翠即將臨盆,這些日子以來自己一直未能陪伴左右,著實想要全心全意地照顧家人;

  另一方面,官場上的事務往往身不由己,如果能借此機會激流勇退,稍作歇息,倒也不失為一件美事。此外,郝仁心中尚有其他計劃,需要親自去實施,的確可以暫且遠離官場紛擾。

  然而,如今這般狀況,在大殿之上已不便多言。有些話語,只適合在私下與趙禎交流探討。兩人確實應當坐下來,好好溝通一番。

  被趙禎如此出其不意、不按常理出牌地胡亂糾纏了一番後,郝仁此時此刻實在不知該如何回應,只好緊緊閉上嘴巴,佯裝出一副與此事毫無關係的模樣。其餘眾人眼見趙禎這般態度,自然也都紛紛緘默不語,誰也不想在此刻去觸碰黴頭——君不見連那幾位相公都未曾發話嗎?

  至於呂夷簡和王曾等大臣們為何至今仍未站出來指責官家趙禎的過錯,原因其實有三:其一,自趙禎開始親政以來,其威嚴日盛;其二,此次大捷無疑令他增色不少;其三,若欲彈劾郝仁並對其加以打壓,適度妥協亦未嘗不可。

  而今趙禎雖稍顯越矩,但終究並非犯下何等大錯。若細究起來,無非只是駁了幾位相公的顏面罷了。如此一來,待趙禎冷靜過後心生愧疚之情時,再行打壓郝仁之事便可水到渠成。

  只可惜那幾位遭貶謫的言官,卻淪為了這場政治角力中的無辜犧牲品。

  過了許久,終於有人打破了朝堂上令人窒息的沉默氛圍——王曾挺身而出,向宋仁宗進言道:"官家,對於眾多將士們的封賞事宜,切不可操之過急,應當深思熟慮、逐步擬定;至於郝仁之事,則更應審慎對待,可以從長計議。畢竟他剛凱旋歸來,許多情況尚需深入調查與瞭解。依微臣之見,不妨將此事暫且擱置一旁。今日朝會就此結束如何?"

  其實,在王曾內心深處,他深知此時此刻最明智的做法便是暫避鋒芒。時間能沖淡一切,只要拖延得夠久,對郝仁便愈發有利。或許經過一段時間後,這場風波自然會平息下來,最終大事化小、小事化無也未可知。抱著這樣的想法,王曾當機立斷地站出來,企圖抓住這個稍縱即逝的機會,勸說仁宗儘快結束早朝。

  如此一來,他們便有足夠充裕的時間與郝仁共同商討應對之策,並深入瞭解其真實想法。要知道,昨日郝仁方才歸朝,眾人尚未來得及與其詳談。此刻散朝後再行商議,無疑能夠更好地協調各方意見,以有效應對那些可能出現的劾奏之言。

  王曾絲毫沒有人提及剛才趙禎的魯莽行為,以及那兩個不幸遭受無妄之災的言官。然而,經歷過剛剛全場一片死寂般的尷尬後,趙禎也逐漸意識到了問題所在,不禁有些不好意思地摸了摸鼻尖,試圖掩蓋自己的窘迫。若是放在從前,在這莊嚴肅穆的大殿之上,恐怕早就有人挺身而出,直截了當地指出他的錯誤了。

  可今日,滿朝文武竟然如此給他臉面,這著實令趙禎感到頗為意外。原本他還以為接下來,眾人會繼續將矛頭對準自己,對他展開一番口誅筆伐呢!

  畢竟,在他尚未親政之時,但凡自己說錯半句話、辦錯一件事,不僅太后劉娥不會輕易放過,就連殿內的諸位大臣們,也絕不會手下留情,更別提顧及他這位官家的顏面了。他們常常視自己如孩童一般,絲毫不將自己放在眼中。

  未曾想,今日這些臣子們卻寬容了自己一回,這讓趙禎心中不禁暗自歡喜起來。

  然而此時此刻,並不是自我陶醉之時。當聽到王曾給了自己一個下坡路時,趙禎迅速收斂心神,說道:“嗯,如此甚好。那就依王相之言,先行處理眾將的封賞之事。至於郝仁嘛,則需從長計議一番。既然已無其他要事,諸位愛卿便可退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