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35 章

 李長安看到的卻是紅豆生南國,是獨在異鄉為異客,是西出陽關無故人,是明月松間照,是人閒桂花落,是大漠孤煙直,是獨坐幽篁裡,是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君自故鄉來,應知故鄉事。

 “王維。”李長安對王維的喜歡更在張九齡和孟浩然之上。

 王維溫和一笑:“某是王維,敢問娘子姓名?”

 “我叫李長安,你可以叫我長安,也可以叫我李二十九娘,或者李安娘。”李長安眼中露出崇拜之色。

 王維聽到“李”這個在長安城中非同一般的姓氏,心中就對李長安的身份有了些許猜測。

 皇室中人,只是不知道是直系還是旁系了。

 自己的那位貴人竟然會是一個小女郎。

 王維一時間有些哭笑不得,卻也恭恭敬敬給李長安作了一揖:“多謝二十九娘護我,若是日後用得上王維,任憑娘子吩咐。”

 這可就不僅僅是護他一把了,李長安聽出了王維的潛意思,他想投到李長安門下。

 畢竟現在的宰相李林甫自己沒什麼文化,就喜歡針對文人,朝中以文采出名的那些臣子只要是沒什麼背景的都被貶了,王維居安思危,自然也是想找一個靠山的。

 李長安會拒絕嗎?當然不能,誰能拒絕王維啊!

 她連孟浩然都拒絕不了,更別說她會背的詩數量遠超孟浩然,相貌比孟浩然俊美上十倍,能力也比孟浩然強上十倍,而且王維還有一個在安史之亂中跟隨李光弼平叛,雖然晚節不保但的確是做過宰相的弟弟了。

 香香甜甜,能文能武的兩塊小糕點把自己洗乾淨了要往她李長安的碗裡跳,她豈能讓到手的小糕點跑了呢。

 李長安矜持輕咳了一聲,下一刻就拋棄了矜持,目露綠光看著王維:“我素來仰慕摩詰,常聞摩詰詩畫雙絕……”

 王維情商就要高多了,不愧是能在安祿山和老李家反覆橫跳還能保住自己小命的河東王氏子弟。

 他聞絃歌而知雅意,“某願為二十九娘作畫題詩。”

 “好好好。”李長安一把拉住王維的手,激動道:“我得摩詰,甚幸至。”

 世家出身就是不一樣,瞧瞧人家這個攀附關係的本事,一見面就知道她既然之前能保住他的官職那現在就也能保住他全家的安全。

 王縉則在一側衝著兄長擠眉弄眼,王維沒好氣瞪了他一眼。

 在王維來之前,王縉已經和李長安相談甚歡了,這對世家出身的兄弟不約而同想到了一起去——攀附權貴。

 在大唐,攀附權貴並不是什麼丟人的事情。

 “夏卿也是今年科舉?”李長安思考了一下,在她印象中王縉雖然沒有想王維一樣考了狀元,可也是順利考過了進士,說起來他的仕途好像比王維還要順利許多。

 夏卿是王縉的字。

 “你可願隨我去荊州一趟?”李長安道,“張九齡如今擔任荊州刺史,他是我的老師,可以帶著你先熟悉庶務。”

 在大唐,起碼在李林甫之前,還都是秉承著“宰相必起於州部”這條默認規定的。王縉和王維都需要外放做官,有執掌一方的經歷之後,才能升遷。

 王縉自然十分願意,這等為官之道按照道理應當是世家子弟的長輩帶著他們學習,可王維兄弟的父親早逝,只留下了河東王氏這個名頭,沒有長輩引路,王維才會在仕途上如此不順。

 “我這兩年大部分時間都會在荊州待著,摩詰在長安若是遇到了為難之事,直接報壽安公主的名號便可,若是再有解

 決不了之事,就去找咸宜公主,她是我的阿姊,和我關係不錯。”李長安也沒忘了安排好王維。

 壽安公主的名字還是好用的,六歲就被破例給了公主封號,儘管李長安知道這是武惠妃臨死前特意給她求下的保障,可在外人看來,這就是李隆基寵愛她的證明。

 ¤想看金玉滿庭的《穿唐後,我和導師面面相覷》嗎?請記住[]的域名[]¤來[]*看最新章節*完整章節

 不過目前來說,她加上咸宜公主和玉真公主,的確也是目前最好的裙帶關係,起碼在楊貴妃出現之前是最好的裙帶關係。

 倒是意外之喜,李長安心滿意足告訴王縉準備好行李,三日之後啟程就離開了王維府邸。本來她只打算搞點王維的詩畫收藏,沒想到王維居然帶著一大家子人跳到了她碗中。

 王維有情商有家世,雖說這位詩佛上進心好似不強,不過從他晚年寫給從弟的“少年識事淺,強學幹名利。徒聞躍馬車,苦無出人智”的詩來看,王維不是不想上進,是沒路子上進。

 王縉更是能文能武,能跟隨李光弼平叛,還能當宰相,雖說晚年因為畏懼權勢跟隨權臣而晚節不保吧,但是起碼也證明他除了老了以後昏了頭外沒有其他毛病。

 李長安手下最缺的這就是這種出身清正自身還有本事的臣子,她略微扶持一下,這就是她的嫡系。

 到時候以沈初為首,這就是她的官員派系。

 李長安帶著王縉離開了長安,又回到荊州,而後直奔刺史府。

 刺史就有自己的宅院了,就在州衙內,前院處理政務,右後方就是刺史府。李長安一路走來,發現刺史府的確比張九齡先前住的那個小院大多了,一路走來,奴僕屬官遇到了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