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笙 作品

第177章 呼風喚雨的人物

 官員到了一定的級別,任何一次調整都不只是人事問題。喬立恆之所以來山城當市長,其實也是高層進行的一次權利交換而已。 

 山城作為傳統的資源型城市,早在偽滿時期,大大小小的金礦、鐵礦和煤礦就多如牛毛。就在二道鋼鐵廠的鐵礦附近,還有一個日佔時期的萬人坑紀念碑,孤零零的悼念著那些被奴役的同胞。建國後,這些亂七八糟的礦場都被收為了國有。改革開放之後,不少礦山又被迅速私有化,而後又被不斷的轉讓,好像一塊肥肉,任那些權力者爭搶。 

 幾年前,山城黨委換屆時,原市委汪書記年紀大了,被安排到省裡擔任了一個閒職。汪書記支持王振國接任,並把他推上了市委書記的位置,王振國得到了原書記的支持,順利的接任了市委書記。 

 當上市委書記的王振國,自然要投桃報李。才當上市委書記沒多久,就把老書記的兒子汪凡連升兩級,從一個區的公安局局長,提拔到了市公安局局長的位置。 

 不少人都會有一種誤解,以為市委書記是管黨務的,市長才是管政務的,黨政工作有明確的分工。但是實際上,地方政府的實際權力機構是常委會,不管是黨口還是政口,都要在常委會的統一領導下。而常委會的成員中,黨口占比最大,分別是書記、副書記、紀委書記、政法委書記、組織部長、宣傳部長和市委秘書長。政府口明顯就少多了,只有市長和常務副市長。如此格局之下,市長如果一個不慎,就很容易變成孤家寡人,失去對權力的控制。 

 這就是為什麼,書記被稱為一把手的原因。 

 當然,也有些地方,因為歷史遺留的原因,市長也是很強勢的。有的地方主官因為爭權,增設了幾名甚至十幾名副市長。龐成海擔任山城市長期間,也從原本的三名副市長,增加到了七名副市長。 

 可即使這樣,在山城的這場權力鬥爭中,王振國還是佔有絕對的優勢的。就算是龐成海推薦上來的副市長,也不得不屈服於王振國的威勢,或是騎牆觀望,或是站隊表態。有那麼一段時間,龐成海真好像成了孤家寡人,只能眼睜睜的看著,王振國肆無忌憚的插手政府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