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打更人胖胖 作品

第189章 牌面很重要

 離迎新晚會還有一段時間,譚震也沒心思理會。 

 他現在忙著制定潘家園的物流配送計劃。 

 按照潘家園現有的規模和後期的發展規劃。 

 市區20公里以內可以用人力三輪車解決貨物配送。 

 市區20公里以外用小貨車直接配送,市區以外發火車貨運。 

 按照譚震的計劃,預計先期投入三輪人力車100輛,小貨車投入10輛。 

 三輪車伕招聘100,司機招聘10人。 

 按照後世的眼光來看,這就是一個草臺班子,看起來甚至有些可笑。 

 可是在計劃經濟的八十年代,這樣規模的民營物流公司算是比較大的了。 

 三輪車伕招聘比較簡單,三輪車學起來很快,一般幾天就可以學會。 

 對人力車伕要求也不高,就是沒文化也無所謂,只要能認得門牌號就行。 

 倒是貨車司機招聘有點麻煩,畢竟這年頭懂得駕駛車輛的人都比較吃香。 

 一般都進了國營單位,很少有留在外面溜達的。 

 不過事在人為,實在招不到就聘請一個老師傅來當教練,自己培養司機。 

 譚震初期準備以三個月為適應期,視業務的發展增加車輛和人手。 

 三輪車的價格目前在300元左右,100輛也就是三萬多。 

 小貨車10臺估計需要五十萬左右。 

 再加上鋪面租金和頭幾個月的工人支出及相關維護,預計投入也就一百萬左右。 

 這點錢對譚震算不上什麼,他自己隨時都能拿的出來。 

 別的不說,光是存在空間的黃金就已經價值數千萬了。 

 他拉上文總的原因是需要掛上一個“港企”的名頭。 

 有了這個金字招牌,公司的業務就會發展的更為順暢,少一些不必要的麻煩。 

 說起來也是很無奈,中國目前的國情就是如此。 

 沒有現成的模式可以參考,一切都是摸著石頭過河。 

 不僅僅是外資對大陸市場處於觀望試探階段,就連政府對此也是抱著實驗的想法。 

 沒有“外資企業”的噱頭,在內地的發展就會像大陸的民營企業一樣。 

 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隨時擔心國家政策的變化。 

 譚震已經接到了梁山的電話,要他儘快的到建國飯店和文總見一面。 

 談一下即將成立的燕京工廠問題,順便也把他將要開展的新項目說一下。 

 今天可不是週末,出去肯定是要報備的,譚震於是找輔導員楊樹請假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