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張家口堡

 從京城西安門出發,向西行不過四百里,便能抵達九邊重鎮之一的"宣府鎮"。 

 宣府鎮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至關重要。自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宣府鎮與大同鎮互為犄角,共同承擔起守護京師、抵禦蒙古達子的重任。 

 早在洪武年間,魏國公徐達受命在此修建長城,到了宣德年間,又在離宣府不到十里之處築起城堡,定名為張家口堡。 

 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張家口堡曾是長城防線上的重要軍事城堡,被譽為"武城",雄踞北疆。 

 然而,隨著北方絲綢之路"張庫大道"的興盛,張家口堡的軍事角色逐漸被商貿功能取代。 

 到了隆慶年間,朝廷與蒙古土默特部領袖俺答汗達成和議後,張家口堡理所當然地成為首批開放"互市"的地方。 

 之後,儘管朝廷對蒙古的"互市"政策時有調整,但張家口堡的地位始終穩固,繁榮異常。 

 由於其獨特的地理位置,早在建國初期,這裡便吸引了不少天生追求利潤的商人與蒙古人交易,並在此紮根生活。 

 尤其以“範氏”一族最為顯赫,即使在“蒙古行商”遍地的時期,他們的崇高地位也未曾動搖分毫。 

 尤其是近幾年,朝廷下令“封閉市場”,中斷與蒙古部落的貿易後,“範氏”在城中的聲望更是如日中天。 

 初次來到張家口堡的人,看到那明顯超越常人的府邸,無不驚訝,私下向當地人打聽,卻只得到含糊其辭的答案。當地居民對他們的發跡歷史諱莫如深,無人敢深入探究。 

 詢問的人多了,有些好奇的百姓便謹慎地透露,城中的“範氏”自建國之初就在此地生活,傳承至今已是第七代,家主範永鬥執掌大權。 

 範永鬥年輕時也曾研讀詩書,卻未取得任何功名,成年後便接手家族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