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舸 作品

第236章 棉紡廠


                 朝廷在兩廣推廣的棉花種植政策收到極好的回饋,因為種棉花可以減稅,除了自耕地,民人還在各處荒地都種植了棉花。

  兩廣繳納的棉花和稻米都由各地推選出的糧長運到了廣州。可望著如此多的棉花,南家卻犯了愁。

  南嬛掌握的棉紡織技術源自瓊崖黎民,是最原始的手工業形態。

  這紡紗機雖然已經根據工坊的機器,配上了水排,速度大為提升,可籽棉脫籽依舊靠的是全手工剝取。

  如此多的棉花得僱多少人來剝取,這單靠手工怕是無望。

  萬般無奈,南嬛只能來廣州城求凌震。凌震自然是知道這棉布乃是趙昰吩咐的頭等大事,便找到工部侍郎張北庭和陳惟中讓他們找工匠想想辦法。

  不出一日,便有工匠製出了一種簡單的軋花機,其結構和趙昰要他做的壓面機同出一轍。只不過上面是鐵棍下面是根木棍。

  鐵棍和木棍緊貼固定,兩根棍子分別裝有曲軸,木棍曲軸由人右手轉動,鐵棍曲軸則在另一側,用繩索和一個踏板相連。

  操作時,只需一人右手轉動木棍曲軸,右腳踩踏板帶動鐵棍曲軸,左手向棍中縫隙填放籽棉。因為兩根棍子旋轉方向相對,木棍表面的摩擦力捲走棉花纖維,最後失去纖維的種子從一側自然掉落。

  這要比手工剝取快上許多,造價也不貴,整體只一根鐵棍值錢。可以推廣到種植棉花的民人手中。

  謝過凌震之後,南嬛差人拿著這個小型工具去找作坊大量製作。

  可這簡單工具的效率比人也就快個一兩倍,南嬛對此還是不太滿意。她希望能造出和兵器所一樣水車帶動的脫籽機械,不然是不可能大批量製作棉紗的。

  可兵器所的工匠又不會理睬她,這個小工具還是賣了凌震的面子才給她做的。

  南家到底是幾代經商,南嬛自然明白天下沒有白得的好處。於是她自己寫了個懸賞告示,讓人抄錄幾份,舉著牌子在兵器所和廣州三城中到處晃悠。

  告示的內容就是誰能造出大型的棉花脫籽機械,都可拿到南家領取賞銀,一經採用賞錢一百貫,若是加工速度快捷方便,則最高賞錢三百貫。

  此消息一出,舉城轟動,很快連周邊府縣也都人盡皆知。人們都自動忽略了要採用才給一百貫的前提,消息傳到東莞已經變成了造出脫棉機可得三百貫的鉅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