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舸 作品

第346章 天理人慾


                 趙昰想靠辯論經義說服這一干文臣簡直是痴人說夢,斷章取義的詭辯在這裡根本沒用。

  在座的一個個都是個中翹楚,一百個趙昰都辯不過其中任何一個,引經據典只能自取其辱。

  存天理,滅人慾,是理學的核心理念。當帝王和民眾都沒有了過多的慾望,那便是渾渾噩噩,便不存在廣開民智的風險,士大夫主天下的局勢就不會有任何問題。

  士大夫們所謂的‘民智未開’本身就是一個偽命題,是一個虛假的藉口,是一個區分階級的手段。

  和你不認得字,所以不能上學。

  你把握不住,讓叔來。

  是一個道理。

  宣揚人慾,開啟民智,那特權精英階級便會岌岌可危。因為民智這個東西不是什麼高明深奧的玩意,這東西人生來就有。

  開民智無非是讓人看清楚自己內心的需求,內心的嚮往,想要怎樣的生活。

  比如言論自由,批判程朱理學的何時,自由是不被允許的。可陸秀夫、王應麟這些遏制他人自由的人,絕不希望自己反對自由的聲音是不自由的。必須是可以暢所欲言,是可以說服趙昰的。

  比如平等,人人都希望自己平等,一個七品朝官也想在朝堂之上和左右僕射一樣平等,而他自己和那些八九品的下級官員在一起時,絕對不會談什麼狗屁的平等。

  捫心自問,我們每個人內心都會有這種期望,我要如何如何,但是必須要比大多數人如何如何。

  所謂開民智無非是用一種思想引領民眾,把內心深處的東西照亮。可是一旦照亮,這局勢便不受經書大義控制了。

  宋儒這一套‘虛君’的思想,說他先進,那是真的很先進,和幾百年後西方的那套君主臣民的社會契約觀念很接近。根據歷史經驗來說,那是一種比較好的政權制度。

  說他落後也的確落後,理學家所構想的完美秩序,通過君臣共治天下實現內聖外王的和諧統一,是一種理想化的宗教意識,現實社會中根本不可能存在。

  自欺欺人的“三代之治”在明朝的和平年代尚且盡顯弊端,更別談那些明朝皇帝君臣互不見面的垂拱之治了。

  宋代典型的士大夫治天下,便是賈似道了。因為眾所周知的緣故,宋度宗是個傻子,導致賈似道獨攬大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