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舸 作品

第493章 三甲與末等


                 書房中的五人已經對於所謂的萬民合議會達成了共識,在四位宰輔眼中,這不過是趙昰為了名聲弄出的一個花樣罷了,時代的侷限性使得殿中四人,沒人對此做過多的假想。

  擬定的三甲文章已經送來,而隨同一起送來的超出君臣民三策的策論卻比趙昰期望的少了很多,不過區區五份罷了。

  趙昰把三甲的策論讓給了四位宰輔觀看,而自己卻是拿起了那五份立意不同的文章。

  第一篇打開一看,趙昰就沒有讀下去的願望了。

  開頭便是--

  【臣對:臣聞天下之治亂始於政,為政以德,則萬民服,萬民服則天下治。……】

  “迂腐!”趙昰心中暗罵:“如果用道德能治理好天下,那才是天底下最大的笑話。”

  趙昰把策論往邊上一放,隨手拿起另一卷。

  【臣對:臣聞漢亡於外戚、奄寺,唐亡於藩鎮、戎狄,然太祖立朝,無奄寺、絕藩鎮,始得承平百年。殷鑑在前,治國求變,故此天下之興亂在於變法,法無常定,因勢而變。商鞅興秦,荊公誤國,謀同功異。……】

  策論沒有什麼華麗的辭藻,全文幾乎全是四字文,強調的就是一個不斷變法。在不同的時期需要使用不同的法度,策論中列舉了很多變法成功和失敗的例子,當然也把趙昰好好地吹捧了一番。

  那些打回兩廣之後改革的法令都被很含蓄地誇讚了一番。

  趙昰看完了策論心中很是滿意,一個政權要持續地進步就需要不斷的革新,一成不變的政策肯定是要被時代淘汰的,主體政策一旦被淘汰那離滅亡也不遠了。

  可這千字文中沒有對如何執行法令做出闡述,也沒有對如何保持不斷地革新提出辦法,只是一味地強調革故鼎新。

  趙昰對這篇策論很感興趣,看了看考官們的批註,這個王虎只是得了個三榜,也就是最末等的同進士出身。

  趙昰沒有做聲,放下了策論又拿起了其他的文章。

  這種一天到晚講革新的文章,肯定是不受人待見的,給個最末等是逃不掉的,若不是自己特別關照,這王虎寫的策論怕是自己不會看到。

  “官家,這第一甲第一名倒是與官家所言相仿。”王應麟滿臉笑意。

  “噢,竟有此事?”趙昰一下來了興趣,放下了手中還未看的策論,接過了王應麟遞來的文章。

  “這第一甲第一名名至實歸。”一旁的陸秀夫頻頻點頭。

  謝枋得也附和道:“用詞樸實,意簡言賅,實乃不可多得之好文。”

  趙昰已經對這文章失去了興趣,這幫老夫子認定的好東西肯定就是故紙堆裡的那些破爛。

  可這第一名的文章總也不能不看看,趙昰滿面微笑看著手中的策論,才看了個開篇便也覺得文章大善。

  【臣對

  臣聞自周文王始,歷代君王無不問天下之治亂,有言君者、言相者、言民者、言五德終始者。然臣草茅賤士,何敢妄談天下?此十數載觀天下之鉅變,顧身託江湖,有聞焉而不可言,言焉而不得盡者。今幸處咫尺之地,得以對揚而無忌,敢不披瀝以獻!

  臣言天下之治亂非在一人,以君王論,堯舜之聖不能感丹朱之子,千古以來未有不亡之國;以宰輔論,比干死諫不能化帝辛,武侯盡瘁未能興蜀漢;以民心論,則萬民皆愚,民智不開,終為妄談。

  蓋天下之大,非一人之所能治。分治以群工,以天下萬民起見,諫君而撫民…………

  臣不識忌諱,幹冒宸嚴,不勝戰慄隕越之至。

  臣謹對。】

  策論對於天下治亂的主題思想就是以民為本,君臣相依的思想,其本質還是以士大夫作為天下治亂的根基,怪不得受到了這些士大夫們的一致讚賞。

  這文章也有其獨到之處,把士大夫階層的職責定性為為民起見,而不是與君王共天下,這就體現了足夠的進步性。

  姑且認為這文章和內心是一致的,那就具有著強烈的孟子思想。那種理想化的民貴君輕的理念,有秦漢的原儒思想在其中。可惜這種思潮在鞋拔子臉那裡被徹底消滅,再傳至豬尾巴處便只剩糟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