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餘李盼 作品

第135章 我也會一樣樂器


                 面對讚揚,西方人往往欣然接受並致謝,而東方人則比較含蓄、謙虛,即使心裡非常高興,也不大會表露出來,文化的多樣性產生了這種反差。

  盼兒在和留學生一問一答的環節中,五分鐘很快就死撐過去了,這相當於是矇混過關吧!

  來到了第四個環節,十分鐘演講,盼兒上前,跟舍友小聲嘀咕,“讓你們見證一下我的社死現場。”

  走到海報前面,看著同學們,微笑著簡單地和大家打了個招呼,就開始介紹姓名年齡和院校,心裡算著,這樣就花去了一分鐘,然後把主題扯到了高中時期英語課上背的一首英文詩《夢想》。

  充滿感情地,放慢語速,背一句,停頓一下下,這消磨的都是時間,原本5分鐘讀完的詩,硬生生給拉扯了近十分鐘,最後結尾當然是客套性地謝謝大家,謝謝、謝謝……多說幾個“thankyou.”“thankyou.”

  憑藉著一股子機靈勁兒,算是勉強闖關成功了。

  在一片歡呼聲和掌聲中,留學生遞上小禮品,讓人意外的是,他那口純正的英文切換成了中文:“你好,李盼,恭喜你。”

  “謝謝。”盼兒微笑著接過小禮品。

  “我的中文名字叫愛華,很高興認識你,還有這張卡片送給你。”愛華微笑著遞上原本第三個環節準備的卡片說,“希望下次咱們聊上面的內容。”

  盼兒大致看了一眼上面的內容,是關於興趣愛好,夢想以及專業的內容,抬頭望望愛華,微笑著點點頭,“嗯,好的。”

  知道盼兒和舍友是新生後,愛華給她們推薦前面不遠處的校園活動,“對了,晚上湖邊有音樂晚會你們可以去看看。”

  “好的。bye。”

  “bye。”

  盼兒說完,和舍友朝前走去。邊走邊討論著,通過四關其實也不難,就是語感還有待加強,單詞也要多加積累。

  “闖了四關,四個小禮品,來,一人一個。”盼兒說著,讓舍友先選。

  “我要這個便利貼。”顧清明第一個選了,拿著便利貼說:“這個做筆記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