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也很無奈 作品

第165章 動亂根源

 土地的所有權掌握在少數地主手中,而廣大農民只能成為他們的佃農,這種土地私有制度,不僅剝奪了農民的土地所有權,也剝奪了他們應有的生產收益。 

 除此之外,技術落後,無力開墾荒地,糧食產量低,也是百姓鬧饑荒的重要原因。 

 古代社會農業技術的落後,導致大面積荒地無法開墾,很多地都是廢地,並沒有利用起來。 

 當時的農具,大多是由簡陋的木頭和石塊製成,品質低劣,效率也極為低下,需要耗費大量的人力。 

 這種落後的農業技術,不僅大大降低了農業生產的效率,也使得開墾荒地成為一項艱鉅的任務,因為這些荒地往往離水源很遠,而當時的水利工程需要國家的大力投入,普通農民根本無力承擔。 

 就連皇帝朱元璋,也只是對廣西靈渠和四川都江堰進行了治理,這已經是國家層面的"大工程"了。可以想象,如果是普通農民想要開墾一塊離水源很遠的荒地,那無疑是一個遙不可及的夢想。 

 所以,如果這些動盪的因素稍微重疊在一起,那麼對百姓的傷害無疑是致命的,這要是再遇到個什麼天災人禍,朝廷放任不管,或則無力管之,使得農民們陷入了絕境,百姓都被餓死了,那還管你什麼造反殺頭之罪。 

 當然了,這種起義的代價也很大,縱觀我國曆史上的老百姓,大多但凡有口飯吃,也不會去幹這種事情,畢竟是玩命的。 

 只要能讓百姓吃飽,就大大降低了百姓造反的幾率,所以不管是大隋還是嶺南,楊英想到的,等自己掌握實權以後,改革土地政策,讓百姓吃飽,這是最基本的。 

 除了政策以外,種什麼也很重要哇,比如現在大隋普遍種的糧食都是產量極低的,要是等從西域外邦找到了什麼土豆,玉米,紅薯之類的糧食之王,讓百姓吃飽那就不是太大問題了。 

 因此,改良先進的農業技術和作物品種,提高糧食產量,同時,開發水利設施,改善灌溉條件,確保農田得到充分的水源,這是第一個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