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飛熊 作品

第152章 第 152 章

 鄒陽的話很直白, 很難聽。

 難聽到你逐字逐句的斟酌也找不到可以稱之為“情商”的東西,但是考慮到鄒陽的勸誡文風是以委婉曲折見長, 而且他的祖先裡還有諷齊王納諫的鄒忌, 由此可見,能把一個擅長勸誡的人逼到不知情商為何物的事情有多嚴重。

 是以梁國的名將張羽並未計較鄒陽的用詞不當,反而還拱手請道:“鄒公既為縱橫家出身,想必習得鬼谷子之一, 張子之二, 還望鄒公不嗇賜教, 以解吾等的燃眉之急。”

 雖說梁王愛才, 造梁園以安天下大士, 可但是他找賢才的水平不說是和政治水平一樣爛,但也算是水平波動很大,讓人懷疑他是靠腦子挑選人才, 還是靠運氣撞上人才。

 不幸的是,梁王寵幸的羊勝和公孫詭都在無德無才,諂媚梁王的小人名單裡。唯獨這個以辭賦的鄒忌不僅有著縱橫家的善辯優勢,更是繼承了先祖的善勸之名, 所以在梁王的大臣裡口碑甚好, 被已經升為梁王之相的韓安國請來共謀。

 張羽開口後,韓安國也立刻開口道:“還請鄒公明示。”

 “不敢不敢,鄙才疏學淺之人, 安得韓相如此大禮。”鄒陽一副惶恐不安的模樣,隨即又嘆了口氣,緩緩說道:“今日之難, 想全身而退無異於痴人說夢, 所以得看大王與爾等想要什麼因果。”

 “因一是保梁王與吾等的清明, 咬死了日食是先帝的警告,同時還託夢與大王,示意禍國之亂在江淮,希望大王能協助天子剷除奸孽,維護國本。”

 “因二是什麼讓梁王扛笑不忠不孝的天象之說,咱們也跟著一起倒黴,準備好麻衣荊條……跟著大王……進宮請罪吧!”鄒陽的聲音不可避免地低了下去,唇邊的苦笑越來越濃:“因一的結果是大王與藩王鬧翻,咱們梁國要在接下來的戰亂裡出大力。”

 “因二的結果是大王徹底背上個不孝之名,以後也別再想著皇太弟之事。”

 “不,應該說是大王以後都別想著皇太弟之事。”鄒陽想到劉彭離乾的好事,繼續說道:“三公子的性命雖能保住,但也徹底壞了大王的名聲。”

 “不過是一沒有繼承權的公子,何需放出如此嚴重的話。”張羽一副“你太多慮”的模樣,結果遭到韓安國的反駁:“別忘了先帝是因何上位的。”

 “有子如此,自當是父兄的失職。”鄒陽看起來分外疲憊,心裡暗歎上天不公,居然讓他接連碰上兩任庸主,但是為了梁王優待的恩情,他也只是盡心盡力地謀劃道:“光是咱們想救大王還不夠,太后,館陶長公主,章武侯,以及擔任宗正的紅侯等人也是咱們必須爭取的對象。“

 “梁王想要將天象之說往利於自己的方向扯,就得有人在朝中和民間為其造勢。”韓安國突然慶幸梁國富裕,所以能拿千金以賄朝臣。

 “太子那邊,也要送去百金吧!”能在關中混的沒有傻子,即便大家全都明白此事能獲利最大,但都必須瞭然於心地不提那個可怕的名字,然後想著如何才能體面地認慫。

 張羽聞言,忍不住緊張道:“太子與梁王可是有儲位之爭啊!而且一藩王與太子有利益牽扯,那也……”

 “偷偷去送那叫利益牽扯,正大光明地去送叫叔叔給侄兒的一點小心意。”鄒陽看了眼張羽,解釋道:“禮不禮的不重要,咱們主要做給陛下看。”

 甭管梁王對他大兄掛了多少層濾鏡,反正樑王進京遇上的糟心事都是皇帝為了斬斷他的繼位可能而下的手。

 還有那個十六七歲的太子……

 韓安國的眼睛裡滿是困惑,搞不清太子在這裡發揮了什麼樣的作用。

 如果他沒陷害梁王,那麼為了讓仁弱的太子安穩繼位,皇帝多半是會在死前帶著梁王一起毀滅,而且還是物理意義上的肉銷。否則讓受竇太后寵愛的梁王看著太子繼位……你信想當皇太弟的前者有周公旦之心嗎?

 而要是太子操縱了一切……

 那梁王……

 韓安國忍不住吞了口口水,突然慶幸自己雖有報國之心,但卻未曾踏進關中政場的龍潭虎穴。

 “韓相,韓相你怎麼了?”張羽見韓安國半天都不說話,還以為是有大事發生,於是有些焦急地問道:“可是吾等都思慮不妥之處?”

 “無事。老夫只是在想詔獄裡三公子。”回過神的韓安國告了罪,同時也讓表情輕鬆的幾人又都恢復了愁眉苦臉的樣子。

 張羽更是毫不避諱道: “三公子啊!那可真是死了比活著更好。”

 這話說的非常刻薄,同時以梁王之臣的身份來說非常不妥,但是因為十分信任與之商議的兩人,所以張羽很不客氣道:“有子如此,是梁王之過,有孫如此,是先帝之恥。”

 梁王夫婦雖有一系列的小缺點,但也不算是大奸大惡之人,甚至在燕太子劉定國與楚王劉戊拉低宗室的道德水平線後,這兩人居然還算相當靠譜的存在。而且往上數,梁王后的兄長父母,梁王的兄長父母也都算是不錯的人。怎麼祖先幾代的優良基因到了劉彭離這兒,竟是成了人形牲口。

 梁王知道三兒子以桀驁不馴著稱,但也只把劉彭離的病態程度往叛逆上靠,並未料到此子居然喪心病狂地假扮強盜,以夜間襲人為趣。

 以往在梁國時,有梁王后和舅舅替他善後,加上張羽幾乎每晚都要派人盯著劉彭離,所以他還“手下留情”地沒有搞出滅門慘案,廷尉那兒也拿個遊俠或是地痞無賴矇混過關。

 可是到了關中,沒有給劉彭離善後的人,加上他也急需發洩長途跋涉的怨氣,所以挑了遠離關中,人口較少的富裕縣殺人取樂。

 幸運的是,那裡的官兵出乎意料的多,所以劉彭離還沒來得及過癮便策馬揚鞭的跑了。

 不幸的是,那個縣叫陽陵縣,而陽陵正是正在修建的今上陵寢,所以能在那裡定居的要麼是民夫的家人,要麼是官兵的家人,還有就是來探點的富商家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