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飛熊 作品

260 第 260 章 可憐天下父母心東甌……

 “您說。” 

 “閩越與東甌的仇恨到此為止。”程不識知道這一點補償絕不能讓東甌人熄火,但是皇帝需要他們明白關中的底線在哪兒,以及要是為此與閩越人發生大規模械鬥的話,關中是不會看在東甌人的委屈上手下留情,而是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畢竟是紹興師爺的祖先,即便是與關中的文化有壁,但也具備基本的腦子,所以在短暫的臉黑後咬牙切齒道:“我等一定謹遵聖囑,不讓陛下感到為難。” 

 但委屈的孩子是要拿糖的。 

 可以向關中交差的程不識表示烏傷翁主已與陛下達成協議,每年會送十名東甌孩子去關中接受最好的教育。 

 因為兼職外交工作,所以由許錢為東甌人描繪了一個夢幻般的景象。 

 秦人為什麼比六國裡的其他人更敢拼?因為改革撕開一條通向上層的梯子。 

 不管這梯子多破多爛,但至少在無望的黔首眼裡,它是存在的,並且已經有人藉此登上雲端。 

 同樣的。在烏傷翁主的精心治理下,已經滿足生存需求的東甌人也想融入漢人的社會,也想像漢人的黔首般一朝飛天,讓孩子脫離世代勞碌的命。 

 而論宣傳手段,劉瑞對古人絕對稱得上降維打擊。 

 那些與漢人一起工作的東甌人每天看著移民的漢人家庭砸鍋賣鐵地把孩子送去當地的學堂,在自家的孩子進京科舉時每日都要開祠祭祀祖先先賢,祈求他們保佑孩子一朝中舉,全家飛昇。 

 第一次科舉結束後,中榜者不僅與秦人師長參加了瓊林宴,更是在太僕的安排下拿著關中賜予的中舉匾牌榮歸故里,真正體驗了把青雲直上的滋味。 

 “好巧不巧”的是,第一次科舉裡的會稽郡學子不多,但也不是全無收穫,所以在他們榮歸故里時也有不少東甌人去看個熱鬧——因為除了關中的瓊林宴外,當地也會舉行宴會招待這些上榜學子,將其視作優秀典範進行宣傳。 

 那是一個極其震撼又迷人的場景。 

 東甌人的黔首們看著和他們一樣只是工匠,農民的中老年人扶起榮歸故里的兒女。 

 穿著新衣的上榜學子臉上還有長途跋涉的倦怠,在被父母扶起來與一臉欣慰的郡守和烏傷翁主見禮,然後回家告訴鄉親自己已經功成名就,並且將陛下所賜的牌匾掛於草屋堂上,以此證明萬事不負有心人。 

 當然,在這風風光光的回鄉過程裡,也有一些同族同鄉的年輕學子從中榜的人那兒拿根對方用過的竹簡,也算是從現實裡的文曲星那兒沾點才氣。 

 “祖先保佑我的孩兒日後也能如此出息。”回去的路上,東甌人也聽到一些漢人父母碎碎念著保佑的話,然後摸過孩子的腦袋,期待他們也能成為下一任考生、進士……乃至進入未央為官。 

 因為會稽逐漸多了漢甌通婚的家庭,所以在好奇與羨慕的趨勢下,也有一些東甌家庭靠著親戚關係開始讓年幼的孩子接觸漢學,看看日後能不能像他們見到的會稽進士般帶著全家一飛沖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