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先生 作品

第654章 王氏淵源

    王氏精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王氏在延續,不斷地開枝散葉。

    王崇最後因王莽篡位建立新朝而遇害,之後王氏又是沉寂一段時間,王氏家族真正成為士族其實源於王戎和王衍兩人的活動。

    王戎是三國末期竹林七賢之一,他們兄弟倒是盡情釋放了貪婪和邪惡因素,為王氏過渡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

    東晉初年的政治軍事格局倒與王衍有很大關係,王衍對西晉末年的局勢並不看好,於是便想“狡兔三窟”之計,以確保琅琊王氏的安全,他安排王導去琅琊王司馬睿那經營東南,王羲之的父親王曠在北方,而王敦則掌控兵權在荊州一帶。

    三窟之中只有王曠在北方失敗,而王導和王敦兩人則完全掌控了東晉初年政軍大權,出現了“王與司馬共天下”的局面。

    至於太原王氏,他們長期沉寂,一直到漢末司徒王允的出現,不過王允在殺掉董卓後,被反撲的董卓下屬給抄家滅族,只剩下兩個侄子逃了出來,他的侄子在漢末三國時期也很有名,可惜後來又一次站錯隊,再一次被抄家滅族,也就說王允這一支人脈基本上結束了。

    不過王威的後代另一支在西晉時期開始活躍起來,東晉時期這支王氏雖然不如同宗的琅邪王氏,卻也曾一度興盛。

    王曠在北方政治上雖然失敗但是家族發展上毫不遜色,其第二子王羲之幼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早年又從衛夫人衛爍學書,之後師承鍾繇,志存高遠,富於創造。

    王羲之不曾在前人腳下盤泥,依樣畫著葫蘆,而是要運用自己的心手,使古人為我服務,不拘泥於古人,不背乎今,他把平生博覽所得秦漢篆隸的各種不同筆法妙用,悉數融入於真行草體中去,遂形成了他那個時代最佳體勢,推陳出新,更為後代開闢了新的天地。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他也被譽為書聖,其子王獻之亦是一代出名的書法家,其他子也是出相入仕,家族一度繁榮。

    又是悠悠幾百年,王氏也是幾度沉浮,精血流傳在世俗中淬鍊和沉澱,唐朝時期的琅琊王氏,因社會形勢的變化,家族優勢不再,琅琊王氏後人憑藉家學傳承,多以科舉入仕,或聯姻帝室、名族,曾一度顯赫。

    琅琊王氏在漢唐間擔任宰相者共有104人,可謂“公侯世及,宰輔相因”,著名詩人王瀚、王昌齡、王之渙也是名不見經傳的王氏一支。

    但人界唐朝統治者採取了推行科舉制、編修《氏族志》等打擊門閥制度的一系列措施,使琅琊王氏的個別分支僅可以維持中等士族的地位,其他分支則與庶民無異,唐朝劉禹錫作《烏衣巷》,感慨滄海桑田,人生多變,恰切的描述了琅琊王氏家族的零落狀態,”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