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衣唱大風 作品

第一百二十一章 鹽課





暴秦漢武的教訓實在太過深刻,所以東漢以後,食鹽的經營模式基本沒走出管仲畫的那個圈:官控民營。一句話總結,“民叄其力,二入於官”,翻譯過來就是你脫掉長衫996,我才拿走三分之二,做人要懂得感恩。





大明實行的是“鹽引”制度——鹽引可以看作食鹽專賣許可證。生產由國家壟斷,比如說,給鹽農提供煮鹽用的大鐵鍋,煮出來的鹽全交給政府。全國按照“聖德超千古,皇風廓九圍”的命名方式劃為十個“綱”,每個綱鹽引為二十萬引,每引折鹽三百斤(小引是二百斤)。商人要向政府申請購買鹽引,憑鹽引到鹽場支鹽,再販運到指定區域銷售,所以官鹽也叫引鹽。鹽引是一張帶編號的紙,一撕兩開,官府留下做存根的一半叫“引根”,商人拿走做售賣憑證的那半張叫“引紙”——注意,鹽引是有時間限制的,過期作廢,官鹽秒變私鹽。





有人覺得食鹽的利潤高。





大錯特錯。





食鹽的利潤不是高,是非常非常高!





奇高!





每引折銀六錢四釐。三百斤呢,真不能算高吧?呵呵,別忘了,還有稅呢!三兩。還有公使銀(運費)呢,也是三兩。還有一路下來每個卡口的辛苦費呢……從鹽場到百姓的炒菜鍋裡,漲個十幾倍,那是良心價——漲了足足三四十倍的“在在有之”!順便說一句後話,到了滿清道光年間鹽制經過大力整頓以後,一引鹽的正課(必須不折不扣如數繳納的各種稅賦)是一兩一錢七分,雜課(千奇百怪的地方性雜稅)嘛,也得有一點,不多,十二兩,才十倍而已。當然,不包括沿途各路神仙小鬼兒們各種不入賬的打點哈。





即便要承擔這些必不可少的鉅額開銷,鹽商們還是富甲一方:明朝的全國總收入平均在一千萬兩左右,而揚州一地的兩淮鹽商資本“在廣陵者不啻三千萬兩”!還是一句後話,乾隆下江南至揚州,鹽商出資幾十萬兩白銀為其建行宮,並修葺大虹園(今瘦西湖),供其玩賞。以至於乾隆發出“鹽商之財力偉哉!”的感嘆。後後話,這廝不久就把那些接待他的鹽商家都抄了——儘管“其產盡沒入官”,百姓們沒拿到一個銅板,還是為乾隆爺發自肺腑地歡聲雷動。





而私鹽,完全沒有這些開支,您說利潤會有多大?





早在漢唐大寧就有產鹽的記載。上古時期,四川盆地是個巨大的鹽水湖,隨著氣候變化,湖水蒸發,低窪地帶封閉,形成了巨大的地下滷水層。大寧人從大山深處的鹽井裡背上來滷水,煮幹了就是鹽。不過,因為開採的時間過於久遠,現在往往要下到幾十丈深才能打到滷水,鹽工們則要揹著木桶沿著不知搭了幾百年的木梯上上下下,手腳滑了失足也罷,一腳踩斷了梯檔也罷,反正稍不留神人就沒了。既然是壟斷生意,官府自然要管,可任何一位大人都不願意跑到烏漆嘛黑潮溼溽熱的鹽井裡去盯著那群亡命徒鹽工啊。再說了,風險大,利潤厚,成員還都得身強力壯……妥妥的黑社會溫床!大人們才不會以大好之身涉險,所以,需要杜段這樣的豪強幫忙。





明面上杜段是個大寧城裡的富戶,雖然沒什麼功名,但著實有不少產業,綢緞莊,米鋪,當鋪,藥鋪,都有。其實大家都知道,巴掌大的大寧,這些生意賺不來幾個錢,杜員外真正做的是販私鹽的生意。別看杜員外逢人就笑眯眯的,手底下少說有十幾條人命呢。大寧的井鹽質量非常好,就是人們常說的“雪花鹽”——白得像天上的雪花一樣,一粒粒晶瑩剔透。好到什麼程度?能當銀子使!一小袋雪花鹽,能值一二兩銀呢。大寧那些鹽井的出產,差不多有兩成是杜員外的——大人們都睜一眼閉一眼,這是杜員外幫忙的酬勞。





除了一個正妻,杜員外還納了三房妾,卻命中無子。有人說這是他做這行的報應,結果那個傢伙不久就失蹤了,再後來,就再沒人敢講這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