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北you 作品

第264章 商湯登基

  諸侯心裡說:尼瑪,這是讓我們送死呢!你裝什麼假惺惺,趕快弄完,分行李,老子好回家去摟老婆、抱孩子。

  就這麼著,商湯右手握金鉤,左手託王璽,升坐璇璣玉衡,登上了天子大位,接受萬邦朝會。

  典禮舉行中據說還發生了異象:縹緲的白雲嫋嫋升起,縈繞在大殿上,整個大室就象玄宮一般;接著雲霧中出現了一頭白虎,在大室中間搖頭擺尾地跳舞,好像拜賀的樣子——這就是古書裡說的商湯即位時“白雲入房”、“白虎戲朝”,都是商湯得天命為天子的祥瑞之兆。

  商湯革除了夏人稱君主為“後”的稱呼,從此稱“王”,所以我們在殷墟卜辭中看到的商代君主一律是“王”,不再稱“後”。

  為了這次登基大典,大商的樂官們專門為商湯創作了一種歌舞,稱為《大濩》,又作《大頀》。

  “濩”是什麼意思呢?據說就是“救”的意思,《春秋繁露楚莊王》裡說:“湯之時,民樂其救之於患害也,故《濩》。濩者,救也。”《漢書禮樂志》裡也說:“濩,言救民也。”實際上就是認為“濩”就是“護(護)”,救護之意,賈公彥在《周禮大司樂》疏中解釋說:“濩,即救護(護)也,救護(護)使天下得所也”,就是說商湯伐桀滅夏,是救護萬民脫離水火苦海,所以他的樂舞就定名為“濩”。

  其實,“濩”就是“護”,應該是一種戰舞,就是軍隊在出兵作戰時跳的一種舞蹈,用來鼓舞士氣、震懾敵人,和周武王的《大武》是一種類型,後來這類舞蹈被稱為“破陣樂”,也用於宮廷演出。

  《大濩》這種樂舞不是傳說,而是的確有的,因為在殷墟卜辭中就有記載,商王祭祀的時候用歌舞,就有一種叫“蒦”,就是傳說中商湯的《大濩》。

  《莊子天下》裡說:“黃帝有《咸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這些都是古代聖哲明王的樂舞,為歷代所用,非常有名。

  萬邦朝賀完畢,商湯就開始分封,重新大封群臣和列國諸侯,滅夏的宏圖大業中伊尹的功勞最大,所以仍然封為右相阿衡,又稱“衡尹”(卜辭中稱“黃尹”),主持國政;仲虺仍為左相輔佐,有虔為大司馬,三人並稱“三公”,而以伊尹為首。

  有功之臣多裂土封侯,特別是為攻陷夏邑做出突出貢獻的雕題奐、鐘山兄弟,都封為伯,建立了伯國。

  把從有夏俘虜來的財物、子女、田地、城邑等分給諸侯群臣,非常慷慨,眾人無不大喜,滿意而歸。

  商湯的正室夫人紝巟就理所當然地成了商王的元妃,也就是正宮王后;原來的二夫人肖己也成了王妃,商湯為了表示對這位屢立戰功的夫人的重視和嘉賞,還給特地加了個封號“敏”,大概是因為肖己聰慧捷敏吧,所以肖己此後也被稱為“敏妃”。

  這時,大商要代替有夏祭祀天地百神和先公先王,就讓伊尹模仿夏人的祭祀制度進行改進,建立了一套新的祭祀制度,主要有兩套系統:一套是對先公先王的祭祀;一套是對天地百神的祭祀。

  對先公先王的祭祀比較麻煩,為了便於排序,就從商湯的父親主癸開始,往上推了十位商王,一直到商王微,分別給追加了日名,商王微的日名是“上甲”,意思是最早的一位以“甲”為日名的先王,然後下面以此是報乙、報丙、報丁、廠戊、廠己、廠庚、廠辛、主壬、主癸,正好符合一旬的祭祀數量,這部分稱為“先王”,然後根據各個先王的日名來祭祀,比如祭祀上甲在甲日,祭祀報乙在乙日,這樣用一旬祭祀完畢,成為一個循環。用的祭祀方法有翌、祭、饋、協、肜五種,五種祭祀方法都用一遍,需要很長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