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二百二十七章 東宮講班秩序


三月二十六。

 
這天是張周以翰林修撰第一天上工的日子,張周作為一個普通翰林,卻被允許在午門朝議時旁聽,當然當天朝議的內容跟他沒什麼直接關係,皇帝讓他來似乎是“別有目的”。

 
而也就在當天,朝議上一場有關誰來接替程敏政為翰林學士的廷推也在進行中。

 
文官派系推薦上來的是兩人。

 
一個是翰林侍讀梁儲,一個是翰林侍講楊廷和,文官刻意跳開了如今已為侍讀學士或侍講學士的李傑、焦芳和王鏊,似乎就是想在翰林院體系中推出新勢力,在這點上顯然與皇帝的意見又不相同。

 
皇帝自己的意思,一直隱著沒說,但還是由徐瓊推薦上與正統翰林體系不同的第三人選。

 
“陛下,臣認為應當以南京翰林侍講學士張元禎調為翰林學士,此人以至孝而著稱,掌南翰林院事多年,頗有經驗。”

 
徐瓊作為禮部尚書,卻並不容於劉健等勢力,他的人選更多是考慮到以勢力來跟朝廷文官最強大的體系做抗爭。

 
至於張元禎……

 
聽朝的張周很清楚此人的能力,說起來就是那種……強也不強弱也不弱,但常年遠離京師官場,一直都在南京處於半賦閒狀態的一個閒人,而歷史上可能是皇帝對於程敏政之死耿耿於懷,翰林學士的職位一直空了一年多,一直到弘治十三年四月,由南京翰林侍講學士張元禎充為翰林學士,並在當年十月,增加了一名翰林學士,也就是時為翰林侍讀的梁儲。

 
至於楊廷和……

 
不好意思,楊廷和從弘治十二年四月母親去世守制開始,一直到弘治十四年二十七個月服闋後才回朝辦事。

 
別看楊廷和在正德到嘉靖轉折時期牛逼轟轟的,但問題是如今翰林院的論資排輩,楊廷和與梁儲論資排輩可不是最靠前的,上面還有焦芳、王鏊和李傑三人,在歷史上弘治年間也未再增加入閣人選。

 
一直到正德元年十月,焦芳作為時為八虎之首劉瑾的盟友,在內閣三巨頭之外成為第四人,隨後在當年十二月,王鏊入閣。

 
至於楊廷和入閣已是正德二年十月的事。

 
現在光是探討一個誰來接替程敏政為翰林學士,朝堂上火藥味就非常重,張周感覺這比把自己推上去當侍講受到的阻力還大,就因為這個翰林學士動了朝中傳統文官勢力的基本盤。

 
廷推上,有關誰來當翰林學士爭得不可開交,各陳述這幾個備選者的優劣,而張周則在想:“老程啊老程,你說你是多倒黴?要不是因為你身居在這個職位上,或許就算伱天天在家受賄數錢玩,也沒人稀罕理你,可惜你沒什麼政治覺悟啊。”

 
……

 
……

 
廷推半天,沒個結果。

 
但論來論去都還在這三人中,而徐瓊已漸漸落於下風。

 
朱祐樘終於開口道:“朕認為,以侍讀學士王鏊王卿家為翰林學士,也未嘗不可!”

 
這下朝臣才算是明白了皇帝心中屬意的人選。

 
感情我們爭來爭去,都沒符合陛下心中的預期,也難怪從廷推開始到現在,陛下臉一直都陰沉著。

 
有些大臣也在琢磨,現在要選翰林學士,為何不是從侍讀學士和侍講學士中選?唯一一個侍講學士還是南京翰林侍講學士……這用意有點不同尋常啊。

 
“諸位卿家,王卿家最近兩年於東宮為講官,一直能做到兢兢業業,在誥敕方面也多有建樹,朕認為他在選才任能方面,也有自己的主張和論斷,何以你們不推薦於他呢?”皇帝就直接問了。

 
這麼好的人,朕非常中意,為什麼你們卻總要提一些“邊緣人物”?

 
哪怕你們不提王鏊,提一下焦芳和李傑也行啊。

 
朕也知道,焦芳這個人性格是有點古怪,你們看不上眼,但李傑呢?都是翰林院目前的頂樑柱,為什麼你們非覺得要提拔楊廷和跟梁儲呢?

 
劉健聽出皇帝言語的迫切,差點皇帝就要直接委命了,他道:“陛下,有關翰林學士用人之事,不妨等這幾日從長計議。最好選圈定人選,是否不再增加他人?”

 
現在皇帝有點小偏執,徐瓊那邊也屬意了張元禎,跟傳統文官有了一定的爭執。

 
劉健覺得,既然一時定不下來,那就先確定個方向,然後我們再在楊廷和、梁儲二人的造勢上做點文章,這二人就提拔起來了。

 
朱祐樘道:“四個備選,有些多了,要定的話也定為三人。”

 
這意思是,張元禎和王鏊這兩個人不動了,你們閣臣派系也必須要做一下犧牲,把楊廷和、梁儲二人中的一個刷下去,這件事由首輔來表態。

 
劉健聽出這層用意,他道:“那陛下,老臣推舉楊介夫。”

 
“好。”朱祐樘道,“那就以此三人為人選。再議它事。”

 
……

 
……

 
翰林學士三個候選人,定為了楊廷和、張元禎和王鏊。

 
看起來此廷議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才能出結果,而翰林學士的接位人選也不是很迫切,就在於內閣現在其實已替程敏政把制誥的差事接了過去,翰林院內也將掌院學士和詹事府詹事的差事給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