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二百二十九章 忠孝難以兩全

 
就算你回鄉四個月,也影響不到你在翰林院體系的地位。

 
楊廷和拱手道:“李閣老抬愛,在下定當盡心為朝廷辦事。”

 
……

 
……

 
楊廷和也的確是把自己當成正統文臣來看待的,再加上之前他循規蹈矩,平時修書、參議事務等,他都是按照內閣的吩咐辦事,尤其是在修《大明會典》方面,雖然名義上內閣三人才是總編纂,但其實平時的修書都壓在他們這些侍讀、侍講身上。

 
每次跟李東陽溝通也都很好,李東陽等人體現出了對他的信任和栽培,楊廷和也感念到此。

 
但他仍舊覺得,自己還不適合來當什麼翰林學士,尤其是以侍講身份直接跳升翰林學士,有點被人拿來當槍使的意思,而且自己這杆槍還沒等有作為,就被皇帝發配回鄉四個月,這不擺明……自己遭皇帝恨了嗎?

 
“兄長,剛當官,為何這就要走了?”

 
楊廷和回到住所,要跟他一起回鄉的楊廷儀已收拾好家當帶著馬車過來,楊廷儀也很鬱悶。

 
我考中進士,是跟著兄長你吃香喝辣的,咋突然就說要回鄉探親?

 
還是去侍奉雙親這麼扯淡的理由?

 
楊廷和道:“戶部觀政的事,處置好了嗎?”

 
“不想觀政了,準備跟朝廷提請,放一任知縣。兄長莫要以此等眼光看我,我本也是想考中鼎甲,或是遴選庶吉士入館,跟兄長你一同做事的,奈何事不由人,鼎甲考不上,連入館的途徑都給斷了,還不如到地方上當官,若是吏部直接放個四川的知縣,我連京師都不回了……”

 
楊廷儀好像很想得開。

 
別人都是擠破頭要留在京城當京官,只有楊廷儀想趕緊放到地方去當知縣。

 
楊廷和差點想罵弟弟胸無大志。

 
正說著,有人往他門口方向靠近,一名錦衣衛模樣的人問道:“是楊侍講府上嗎?替蕭公公和張先生來傳個話,他二位馬上要到了。”

 
“嗯?”

 
楊廷和皺眉。

 
我這邊被勒令回鄉探親,還規定要趕緊走不能耽擱,結果這邊還有什麼蕭敬和張周的事?

 
蕭敬替皇帝來傳話就算了,張周來算什麼意思?

 
楊廷和望著遠處,果然有馬車到來,卻是張周和蕭敬還沒有共乘的意思,各自下了馬車往他這邊走過來。

 
……

 
……

 
楊廷和在京城的小院內,楊家兄弟倆給設了桌椅板凳,以剛沏好的茶水招呼蕭敬和張周。

 
蕭敬笑道:“楊侍講、楊進士都客氣了,咱家是替陛下來跟兩位說一聲的,為你們兄弟回鄉,陛下還特地準備了一些薄禮。”

 
“不勞陛下費心。”

 
楊廷和臉色很怪異。

 
雖然蕭敬和張周都沒坐,但楊廷和覺得在自己府上招待中官和近佞,讓自己很掉價。

 
無論蕭敬和張周在皇帝面前多得寵,好像都應該跟他楊某人無關。

 
楊廷儀則笑道:“蕭公公,您這太客氣了,替我們兄弟答謝陛下的恩德。”

 
相比於楊廷和的謹慎,楊廷儀則顯得很“市儈”,他就差把“我很仰慕蕭公公”這幾個字寫在臉上。

 
蕭敬也好奇。

 
這貨是進士嗎?怎麼看起來倒像是個市井的商賈?

 
只有一旁的張周很清楚楊家兄弟倆的造化。

 
楊廷和不必說,大明赫赫的功臣,無冕的宰相,未來大明清流的代表人物,無論其跟嘉靖帝是否交惡,以及後來一時的風評如何,哪怕他是個權臣,也不能否認他對大明的功績。

 
至於楊廷儀……這就純粹是個小人了。

 
歷史上楊廷儀全靠他兄長撐腰,劉瑾得勢他當閹黨,後來更是跟錢寧、江彬眉來眼去的,就算這樣到正德末年還晉升到兵部侍郎,只是被人參劾說他貪汙受賄,而且當時剛登基的朱厚熜查過,應該是確有其事,礙於當時楊廷和滔天的權勢,也只是讓楊廷儀致仕還鄉,沒多計較。

 
兄弟倆雖然都是當官,但做事風格方面,是兩種作派。

 
楊廷和問道:“蕭公公,陛下除了讓您送一些東西來,可還有旁的交代?”

 
楊廷和看出來,若只是送點慰問品,何勞東廠廠公親臨?別看他瞧不上張周,但現在張周於皇宮近佞中地位隆寵,張周輕易也不會來拜訪他的。

 
別人是想巴結張周而不得,而他則是想躲張周遠遠的。

 
蕭敬道:“可否與楊侍講單獨敘話?”

 
“這……”楊廷和看了看楊廷儀。

 
張周則笑道:“楊兄,我們出去敘話?”

 
“好,好。”楊廷儀見張周如此客氣,他自然也心花怒放。

 
免得自己去巴結了。

 
當張週二人走開之後。

 
蕭敬才道:“楊侍講,陛下也怕您心生怨懟,覺得這是陛下有意針對於您,其實不然。陛下是聽人勸諫,得知令堂身體……不佳,希望您能回去,早些奉養於榻前。”

 
“什麼?”楊廷和一聽就緊張起來,“家母……”

 
“不要著急,具體是什麼病症,咱家並不清楚,陛下也沒有派人到你故鄉去打探,畢竟……太遠了……”

 
楊廷和聞言皺眉。

 
沒人去看過,居然說我母親重病在身?

 
如果真有相關的消息,不應該先通知我這個當兒子的?

 
蕭敬道:“您回去探望一下,若真有事,您也能盡一下孝道,對為官的名聲也好,若沒事也當是回去走走,回來後翰林學士的職位給您留著,楊侍講也的確不該因此而有所介懷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