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語不語 作品

第二百五十四章 執行總編

 
姜呂驚訝道:“是浣衣局……”

 
“多嘴!”周太后斥責一句。

 
姜呂往四下看看,確定沒有什麼人往這邊靠近,這才湊過去問道:“先前陛下似乎已知悉此事,還讓司設監的人去問過,皇后娘娘那邊卻並沒有動向。”

 
周太后道:“時過境遷了,皇帝也該有點情義。哀家看得出來,皇帝心境已經有所改變。”

 
“這……”

 
姜呂一臉迷糊。

 
同樣都聽了皇帝的話,我咋沒像您這樣聽出來皇帝對納妃這件事有態度上的轉變呢?

 
“換了以往,哀家若是提讓秉寬來解夢,皇帝必然心生疑竇,或是有所戒備……皇帝他還是太隨和了,不懂得掩藏內心的喜怒哀樂,哀家從小看著他長大,一眼就能看出他心中想法。”周太后大概分析了一下,“但這次再提,他欣然便同意,他自己似乎都沒察覺到,因為在他內心,已隱約覺得要開枝散葉,並不能指望皇后一人。”

 
姜呂驚訝道:“陛下……真有此等想法?”

 
“怎麼?你不信哀家的判斷?”周太后冷冷問道。

 
“奴婢不敢。”姜呂趕緊低頭。

 
姜呂之所以驚訝,是因為他是太監,職司太監只是虛職,他是內侍太監,最在意的其實就是宮中的派系劃分。

 
以他身為周太后的心腹,等周太后一死,他的好日子就會到頭。

 
就算張皇后不對付他,他在六宮之主張皇后的陰影之下,在太監這一行也難再有任何的建樹,就在於有心人都知道他並不會討張皇后的喜,沒人願意給他機會。

 
只有皇宮出現一位可以跟張皇后分庭抗禮的“妃嬪”,皇宮內苑的權力格局被打破,那時他姜呂才有機會“東山再起”。

 
因為他曾是周太后的人,如果這個新的妃嬪還是周太后扶起來的,那就算是周太后死了,他也會成為新妃嬪的智囊,得到最大的信任。

 
“哀家也不知皇帝為何會有如此的轉變,想來秉寬在其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卻也不知為何,聽皇帝言外之意,好像連皇后現在都對他放下成見!別人不知秉寬心中之想法,哀家豈能不知?連仇敵都能對他放下成見的人,手段果真是不一般吶。”

 
周太后清楚張周對張氏外戚的敵意。

 
但現在張周居然跟張皇后講和了?

 
周太后並不覺得張周沒有危機意識……哄著張氏,你張周豈不是步了李廣的後塵?你這是麻痺敵人,準備給敵人致命一擊!

 
別人不會幫你,我這把老骨頭豈能不幫?

 
在跟張氏外戚對抗這件事上,只有我這把老骨頭跟你才是同一立場的。

 
……

 
……

 
翌日早朝,奉天殿。

 
朱祐樘當眾宣佈了《大明會典》即將成書,並由翰林院開始完成最後校對的事情。

 
此言一出,朝堂之內的大臣皆都滿臉愕然。

 
最驚訝的,要數曾參與過修書的人,或是對於修書進度有了解的人……《大明會典》的修撰進度,對於朝堂大臣來說,並不是什麼秘密,如果說此書眼看就要到收官刊印的階段,不可能到現在才傳出風聲。

 
至於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

 
在場的大臣滿腦子都是問號。

 
再觀察內閣三名閣老,還有翰林學士王鏊的反應,他們又覺得,自己可能是多想了,也許人家就是突然加快進度,或者是想給天下人一個“驚喜”呢?

 
“最後的勘校之事,朕仍舊以總編撰劉閣老他們來負責,不知劉閣老可有人選,提出來實際監督此事?”

 
朱祐樘當著在場眾大臣的面,直接去問詢劉健誰當執行總編。

 
劉健很清楚皇帝為何要來問他,就是要藉助他的口,把張周的名字提報出來……除了他之外,別人提,甚至是皇帝提,都達不到那種效果。

 
“老臣認為,翰林侍講張周,在《會典》修撰之事上出力甚多,以其才華,足以堪當勘校之責,臣請以其為首,協同翰苑內眾臣僚,到七月之前完成勘校之事。”

 
劉健也不能違背皇帝的意思。

 
看起來翰林院出身的官員是吃虧了,但提前完成《大明會典》,是皆大歡喜的好事,尤其張周都把功勞讓出來,雨露均霑大家一起分功。

 
你劉健再倔,也不能不顧全大局吧?

 
朱祐樘點頭道:“朕覺得張卿家也很適合此事!張周!”

 
“臣在。”

 
張周也在其列,隨即張周從東班中走出來。

 
很多武勳也在側目打量著張周。

 
他們也在琢磨……這位張半仙,不是我們武勳派系的人嗎?

 
怎麼一扭臉,去幫文臣修書,還是修《大明會典》去了?連劉健都當著皇帝的面舉薦他,讓他來當執行總編撰去修書?這不是把修書的功勞往這小子身上安?

 
文臣要收攏這小子的手段……簡直比我們還“殘暴”啊。

 
朱祐樘道:“張卿家對於修《會典》之事,可有何難處?”

 
張周道:“臣自知一人之力無法完成,提請以前翰林程學士,進館閣以協同修撰此典籍,還請國子監林祭酒等人協同此事,其餘人手……臣不知該如何調配,一切當由劉閣老和王學士他們來調配。臣只行勘校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