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戲諸侯 作品

第一千二十五章 但願青帝常為主

    道士嗯了一聲,“也好,就與你蹭口水喝。水不用燒煮了,有水缸的話,往裡邊勺一瓢井水即可。”

    少年打開院門栓,領著道士進了院子,先讓那位吳道長坐在板凳上,他則立即去灶房水缸勺水,道士確實不講究,沒有坐凳子,只是徑直一屁股坐在臺階那邊,輕輕出聲提醒少年,說直接拿葫蘆瓢便是了,無需拿碗,等到少年一路小跑過來,道士接過那隻老舊的葫蘆瓢,仰頭就喝,抹了抹嘴,歸還葫蘆瓢後,道士長呼出一口氣,笑道:“謝了。一瓢水即可。”

    等到少年將葫蘆瓢放回灶房再返回,道士笑道:“對了,一直沒問你姓甚名甚。”

    少年也沒有坐那板凳,學吳道長坐在臺階上,側著身子,恭敬答道:“吳道長,我叫白雲。”

    道士點點頭,“姓白名雲?確實是一個很好記的名字。”

    陸沉的天地篇中,曾有“千歲厭世去而上仙,乘彼白雲至於帝鄉”一語,大概這才是真正的無巧不成書?

    少年猶豫了一下,低聲道:“不敢騙道長,其實白雲只是現在的名字,我原本姓寧,叫寧吉。”

    道士明顯有些訝異,哦了一聲,微笑道:“姓寧?很好的姓啊。”

    沉默片刻,道士讚歎道:“若逢天文錯亂,風霧不時,唯有修德責躬可得寧吉。寧吉,好名字。除了字面意思的寓意美好,想來當年為你取這個名字的人,對你是寄予厚望的。”

    少年愣了愣,然後繃著臉,低下頭,只是少年很快就抬起頭,朝那位學問深厚的吳道長笑了笑。

    這個名叫寧吉的少年,他的眼神深處,既有一種好似自怨自艾的傷感,也藏著一種不為人知的感謝。

    陳平安拍了拍少年的肩膀,笑道:“不過我覺得,取這個名字,可能都沒那種文縐縐的期待,就只是字面意思,僅此而已,就是希望你無病無災,安安穩穩。”

    也曾年少過之人,再見某些少年,如見自己。

    原本還能勉強繃著臉色的寧吉,聽到這句話後,霎時間便滿臉淚水,低下頭去,使勁點頭。

    少年憂愁與眷念,滿地月光,流淌如水。

    ————

    夜霧如紗,朦朦朧朧間,出現了一頭山君的輪廓,一雙拳頭大小的眼球,熒熒熠熠,攝人心魄。

    這頭山君行走無聲,體型巨大,齒高於人,大如牛。

    一般來說,山中多蛇,只是這處寺廟裡邊的巡山行者,卻從無見到過大蟲與長蟲。

    虧得寺廟裡的巡山行者,沒有看到這一幕,寺內山僧都是不曾修行仙術的肉眼凡胎,否則恐怕要被嚇個魂不守舍。

    袁化境拎著一隻棉布袋子,與這頭山君說道:“你先回吧,我會與陳山主說那件事,只是事成與否,終究得看你自身的造化。”

    有大寺之名山,多有類似魚龍聽梵音的典故。

    山君頭顱點地,掉頭離去。

    袁化境將山上那座小寺作為消閒避暑之地,與這頭始終無法煉形的山君認識多年。

    數百年來,山中僧人,終其一生都不曾見其一面。

    只留下一個歷史久遠的山志掌故,曾有山靈專門為大德高僧護法,僧人心不定時,它便會咆哮出聲示警。

    袁化境望向山門口那邊,一步跨出,身形如雲霧消散,聚攏時已經身在廟內,一處雅靜客房內,室內猶有燈火。

    那個以兩鬢雙白年邁儒士容貌示人的年輕隱官,手持一卷道書,打開門,笑道:“袁劍仙怎麼下山了?”

    其實雙方先前在白天,在那聚仙崖畔涼亭內,沒少聊。

    袁化境伸出手,將那隻袋子遞給陳平安,“是此地土產,三斤黃精,聊表心意,不成敬意。”

    “好東西,一直想要去山上挖來著,只是一拖再拖,就耽擱到現在。”

    陳平安毫不客氣,從袁化境手中接過袋子,提了提,掂量一番,“連袋子帶黃精,二斤九兩。”

    黃精可以補氣,安五臟,久服輕身延年。所以此物在藥書上,別稱“戊己芝”,以其得坤土之精粹,故而在山上練氣士當中又有“仙人餘糧”的說法,一向是譜牒仙師的常見藥膳之一。不過各地黃精,藥性懸殊。陳平安其實對此並不陌生,當年在家鄉山上便有,不算罕見之物,所以更習慣將其稱為米脯,視為一種救窮草。

    袁化境開門見山道:“無事不登三寶殿,我這趟連夜下山,是有事相求。”

    陳平安提起手中的那袋子黃精,笑道:“拿人家的手短,直說無妨,能幫的一定幫。”

    袁化境說道:“山中有虎,開竅數百年了,始終無法成功煉形,這幾斤黃精,就是它刨土而來,我只是幫忙轉贈。”

    陳平安思量片刻,微笑道:“這等山靈,神異之屬,卻凝滯於皮囊形骸,淪為古怪,難怪會著急,病急亂投醫麼。”

    袁化境耐心等待那個答案。

    陳平安提了提手中道書,也可以說是一本撮要便覽本的草藥書籍,自古道、醫不分家。

    “既然湊巧互為緣法。”

    “這個忙,我幫了。”

    袁化境點點頭,就要轉身離去。

    陳平安笑著挽留道:“來都來了,不著急走,反正都閒來無事,就多聊幾句。”

    不由分說,領著袁化境跨過門檻,陳平安將那本書放在桌上,搬了條椅子給袁化境,袁化境看著簡樸至極的屋子,倒是與他住處是差不多的光景。

    陳平安笑道:“補全地支的那個周海鏡,讓你們沒少頭疼吧?”

    袁化境一想到這位女子大宗師,確實頭疼不已,不過說來奇怪,有周海鏡加入地支一脈,原本關係疏淡的兩座山頭,如今都有點同仇敵愾的意味了。

    陳平安隨口問道:“如果沒記錯,你好像當過大驪秘書省的正字?”

    袁化境淡然道:“家族安排而已,詩文小道,紙上虛事,無補於人心風俗,壯夫不為。”

    陳平安嘖嘖出聲,“聽聽,這話說的就有點欠揍了,站著說話不腰疼麼,你有本事出去嚎一嗓子。”

    袁化境一笑置之。

    突然記起,眼前這位年輕隱官,身為文聖一脈的關門弟子,卻好像連個貢生、秀才都不是?

    陳平安問道:“你最早怎麼會想到來這邊躲清靜的?”

    袁化境略帶幾分自嘲神色,給了個說了等於沒說的模糊答案,“鬼使神差。”

    然後袁化境反問道:“你在這邊,是有所求?”

    陳平安疑惑道:“為何有此問?”

    袁化境瞥了眼這個看似滿臉誠摯的傢伙,腹誹不已,何必明知故問,你這位落魄山的年輕山主,就是個不見兔子不撒鷹的主兒,無利不起早。

    陳平安笑道:“難道袁劍仙是覺得我所求之物,跟你來此的目的撞上了,打又打不過,只好連夜下山,既可以幫助那位山中道友尋求形解之法,也好來我這邊,一探究竟,答案肯定,你就只好死了這條心,非,袁劍仙就還有機會。”

    袁化境點點頭,大大方方承認道:“確實有這份心思。”

    陳平安說道:“要說我來這邊無所求,你肯定不信,不過不管你怎麼想的,我都只管以誠待人,心外無物,我所求之物,確實不在身外。”

    一時間兩兩沉默。

    陳平安率先開口,好奇問道:“是什麼樣的寶貝,值得袁劍仙如此上心?”

    察覺到陳平安的那份異樣臉色,袁化境沒好氣道:“無論是身為袁氏子弟,還是作為一位劍修,都沒有不告自取或是強取豪奪的理由。”

    陳平安點點頭,袁化境這點自負和傲氣還是有的。

    袁化境突然問道:“你是否見過那位雞湯和尚,僧人神清?”

    陳平安點點頭,“先前參加文廟議事的時候,遙遙見過這位佛門龍象,但是沒聊過。”

    “那你可曾聽說這位佛門龍象的三場護法?”

    陳平安搖搖頭,他還真是第一次聽說這等秘事,見袁化境一臉懷疑,只得笑著解釋道:“信不信由你,我這麼多年,對佛門公案確實瞭解不少,但是這種山上密事,確實是不太去探究的。”

    袁化境將信將疑,便將那三場護法大致說了,僧人神清的第一次護法,是白馬馱經,佛法東傳。筆趣庫

    第二次,是在青冥天下,曾經有過一場影響深遠的佛道爭論,諸多道子辯論失敗,按約當場剃髮,更換門庭,轉入佛門。

    第三次護道,是在那破頭山“不擇根機,大開法門”的東山寺,為一年輕僧人秘密護送下山至一處渡口。

    陳平安聽到這裡,輕輕點頭。

    袁化境問道:“你既然精通金石篆刻,那肯定知道世間有一幅色澤鮮紅的印蛻,卻無文字。”

    陳平安神色肅穆道:“當然,是那位那位禪宗祖師的一塊舂米墜腰石,當年他上山求法五祖,初入寺廟做舂米役工,因為身體瘦弱,六祖便只好腰石舂米。”

    袁化境沒有藏掖,徑直說出一個真相,“這幅印蛻,就在這座寺廟裡邊。”

    此事極為隱蔽,大驪官方沒有任何檔案記錄,只是當年崔國師隨口提及,言者無意聽者有心,袁化境便想要來此碰碰運氣。

    陳平安問道:“與你那把深藏不露的本命飛劍,有些關係?”

    袁化境顯得極為坦誠,“不是有些關係,而是關捩所在。”

    陳平安小有意外,只是既然涉及袁化境的修道根本,就不追問了。

    他與這位上柱國袁氏嫡出子孫,非敵非友,雖說今天多聊了幾句,關係有所緩和,可終究交情沒好到那份上。

    袁化境沉默許久,冷不丁說道:“我看似擁有兩把本命飛劍,其實其中一把,卻是仿劍,而且出自崔國師之手。”

    陳平安陷入沉思。

    袁化境問道:“與你問一事,回不回答都隨意,那位斬龍之人,他合道十四境的路徑,你清不清楚?能不能說?”

    就因為這位劍修的存在,導致三千年來,人間所有蛟龍後裔、水仙精怪,所有有希望成就真龍大道的,竟然無一膽敢“越過雷池半步”,如那黃庭國境內的萬年老蛟,何等道齡漫長,不就始終不敢走水?

    不就是怕那一劍橫空,又過洞庭?

    陳平安回過神,搖頭道:“太犯忌諱了,不宜與你洩露天機。”

    袁化境點點頭。

    陳平安說道:“那把仿劍,仿製我師兄左右的本命飛劍,對不對?”

    袁化境笑道:“你猜。”

    他孃的,學這位年輕隱官陰陽怪氣說話,果然舒坦。

    陳平安不以為意,笑道:“袁劍仙只是學到一點皮毛而已,有什麼值得樂呵的,任重道遠,再接再厲。”

    屋外靜謐,庭前柏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