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子許 作品

第62章 背後有高人

    吳王李恪這個佈告一出,新豐縣輿論紛紛。

    老百姓頗是不以為然,這位吳王殿下看上去身份尊貴模樣俊俏,原來也是個樣子貨,與那些黑了心的富戶都是一丘之貉。眼下雪災嚴重,雖未到“易子相食”的程度,但多少房子被大雪壓塌了,多少人被凍死,多少人捱餓?

    可是那些住著華廈美屋,吃著山珍海味,穿著綾羅綢緞,妻妾成群僕役如雲的權貴富賈,卻吝嗇於捐贈一點點救命的錢糧,寧可讓穀子堆積在糧倉裡發黴,也不願施捨給災民一頓稀粥。

    這樣黑了心肝、為富不仁的傢伙,還要給他們勒石記功?

    簡直不知廉恥!

    百姓們經過那塊剛剛在渭水河畔立起來的大石碑,都輕輕啐一口,心中不滿。

    權貴富賈們,更是紛紛關起門來破口大罵。

    這個吳王殿下看似溫文爾雅令人如沐春風,誰知道卻是個如此陰險奸詐的傢伙?

    自家沒有捐多少錢,這名字往石碑上一刻,不是要讓新豐百姓罵上個幾輩子?

    雖然都是些淤泥裡的升斗小民,罵破喉嚨也不當的什麼事兒,可再渺小那也是鄉梓,同根同源一衣帶水,這要是“為富不仁,漠視鄉梓”的議論傳出去,自家的名聲可就要臭大街了!

    而且是遺臭萬年那種!

    這對於一個生存在名聲比性命還重要年代的世家,那是頂頂嚴重,僅次於抄家滅族了。

    可是哪怕再不滿,罵完了,還得趕緊彌補。

    如何彌補呢?

    這倒是不用傷腦筋,不是怕自家捐的錢糧太少,而被百姓憤恨嗎?那就再多捐點就是了……

    對於這些世家大族權貴富賈來說,累世積餘,都是家資鉅萬,拿出點錢糧來賑濟災情,其實一點問題都沒有,就看他們自己願不願意。

    吳王殿下此策一出,不願意也得願意了,除非想子孫都被鄉梓戳脊梁骨。

    既然非捐不可,那也就顧不得與魏王李泰的約定了。

    捐一千貫是捐,兩千貫還是捐,何不趁此機會,將壞事變成好事,捐一個頭名出來,獨佔鰲頭刻於石上,以供新豐的百姓世世代代敬仰,每當看到這塊石碑的時候,都會豎一隻大拇指,說一聲“某某家恩義無雙,惠澤鄉梓”?

    於是,原本冷冷清清的吳王殿下住處,瞬間賓客盈門,座無虛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