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登高3

【從萬物有靈的角度看,草木同樣具有枯榮生命。在蕭瑟肅殺的秋風之下,無數枯黃的樹葉紛紛搖落,無疑會使人們聯想到廣闊宇宙中生命凋敝的悲哀,風燭殘年的詩人,何嘗不是飄零的枯葉中的一片呢?




當年,孔子於川上看到觀水,想到“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逝水就成了時光流逝的代稱。萬里長江滾滾滾東流,自然也很容易讓人們聯想到歷史長河中消逝的時間與生命,而長江永遠奔流不息,又恰恰襯托了個體生命的短暫。




杜甫登上高臺極目遠眺,看到的是留不住的時光,是人在天地、自然規律面前的渺小。】




未央宮。




劉徹的酒喝不下去了,他想起之前水鏡裡唸的詩,劉徹茂陵多滯骨,贏政梓棺費鮑魚。




人始終無法對抗自然流失的時間,丹藥無用,連太白金星降世的李白都難逃一死,他追求的長生只能是虛原。可他還有許多事未做,天命會給他多少時間?




劉徹心中的緊迫感又被挑起來了,等水鏡結束一定要讓衛青加緊練兵,匈奴,他一刻也不想再等了!




南宋。




幽居山陰的陸游悠悠吟誦: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人力,豈能勝天……"




【所以說,這一聯,雖然沒有直接表現情感,但其我們卻不難體味到,這種深沉闊大的悲哀就潛藏在景物之中,潛藏在字裡行間,這就叫作借景抒情、融情於景。




這一聯也經常會考默寫,嗯,應該說這首詩的每一聯都容易被考到,大家一定要仔細聽仔細背仔細默!它才八句,比起前面的《夢遊天姥吟留別》和後面的《琵琶行》友好了不止一點,性價比簡直不要太高好嗎!大家不要對不起杜甫。】




中唐。




元稹笑道: “樂天兄,看樣子下一課要講你的詩了。”




白居易有些興奮,他的詩不僅流傳下去了,還和杜甫的排在一起誒!他能吹一年,不,能吹一輩




子!




不過……他很認真地問元稹: “我的詩很難背嗎?不應該啊!”




自己作詩一向是追求老嫗能解,《琵琶行》應該不會難背到哪裡去吧!洛陽。




br />




諸天萬朝的文人聽到水鏡的話心頭又是一動,要是他們也多寫點詩,是不是也能上那個什麼教材,讓後世的學子背誦默寫啊!




一時之間,無數文人摩拳擦掌,連乾隆都開始來湊熱鬧: “朕的詩也不少,應該會被選中給天下人學習吧!"




和珅想象了一下那個畫面,頓時大汗,面上卻還是堆著笑恭維道:“那是自然,能學習陛下的詩是他們的福分。"




乾隆十分高興:“朕的詩都是短章,想來不會難背。”所以性價比應該也很高吧!他可是很為後世學子著想的。“來人,筆墨伺候!”他要趕緊多寫點,免得後世學子沒有詩背。




【再看頸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從這一聯開始,詩人轉為抒寫登高之情。悲秋,是文學中常見的傳統,從宋玉《九辯》開始,悲秋就是詩詞中常見的主題,強大如漢武帝那樣的帝王,也普寫過《秋風辭》, “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搖落兮雁南歸”,那杜甫僅僅是在悲秋嗎?他還在悲什麼?】




未央宮。




劉徹抬頭挺胸,喜形於色: “朕是第一個被水鏡提到詩作的帝王吧!”至於被兒子追封為帝又謀奪漢室江山的曹操,漢武帝根本看不上。




他頗有些自得:“看來朕的文采還是不錯的。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搖落兮雁南歸。寫得真是不錯,怎麼不將整首放上來。"




楚棠,這就是你不會做人了。




中唐。




白居易和元稹經常品讀、探討杜甫的詩,感想也是頗深,聞言便道:“若按後世那一切景語皆情語之說,悲秋只是表面,嘆羈旅、傷己身、悲國事才是主調。”




元稹也是點頭: "不錯,杜工部臨老,萬般憂愁在心頭,秋聲說到底只是引子。"




南宋。




羅大經搖頭嘆息: “萬里,地之遠也;悲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短短十四字有八重悲苦,直讓人不忍卒讀啊!"




家人耳濡目染,也能解詩,羅大經又解釋得這樣詳細,眾人一咂摸,再看水鏡上的詩,也是紛紛搖頭,太苦了,不忍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