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琵琶行3





她接著分析了一遍,所言與李白回答大體不差,最後道:




【所以最後一句是以眾人的反應與周遭的環境烘托琵琶女高超的技藝,所謂以感襯聲。這一句寫得非常美,很有意蘊,當然也意味著,它經常考。嗯……這一整段都挺常考的,大家一定要背熟啊!】




"聽到了嗎?看完水鏡趕緊把它背下來!"




許多人紛紛這樣對自己的孩子說,當然,加碼是中國家長的慣性,他們自動將楚棠的話替換成:全都背下來。




小院裡,白行簡認真對對面的白居易道: “兄長,背熟。”




白居易:看不起誰呢?




他,三科登第




,難道還背不會自己的詩?




【說起來,up一直很喜歡“唯見江心秋月白”這句詩,不僅是因為它極有意蘊,還有一點點小私心。




我/黨早期有位幹部,叫瞿秋白,也是黨/內早期最重要的領導人之一。他出身書香世家,卻毅然背/叛階/級投身革/命,既主持過政治工作,又能在文化戰線上執筆投木倉。




可惜後來轉移時不幸被捕,他拒不投降,高唱著《國/際/歌》和《紅/軍/歌》從容就義,年僅三十六歲。兩個月後,同樣被殘害的,還有烈/士方誌敏。




瞿秋白和迅哥兒是好朋友,給魯迅的雜感集寫過序言,他被捕後,魯迅曾想方設法進行援救,得知他被處決的消息,迅哥兒嘆息良久。




秋白是他的字,不知道和這句詩有沒有聯繫,但up覺得很襯他的氣質,秋月白,清、正、高潔。】




“又是一位義士。”




白居易站了起來,神情莊肅,他不知道瞿秋白是何人,亦不知他長得何種模樣,但這並不妨礙他從幾句言語裡看出對方的品性,並心生崇敬:君子畏禍,然不避死。




“我之詩能成為英烈之名,是我的榮幸。”




宋朝。




文天祥抱拳,向著虛空鄭重一禮: “白為真純之色,秋月皎白,恰似義士冰心。任賊百般威逼利誘,心志兀自巋然不動,此等心性,某佩服。願效千古義士!"




他目光灼灼,堅毅的神色上自有一派凜然之氣。南宋雖弱,不乏死節之臣,若當真要死節,便請從他起!這位新科狀元從古時、從後世均尋得了自己的同調。




德不孤,必有鄰!




三國。




曹操憶起當年官渡之戰大敗袁紹,其後一路攻伐,攻破鄴城,袁紹手下謀臣審配拒不受降,面北而死,他曾感嘆河北義士何其多也,可聽水鏡講述,那郁達夫、瞿秋白、方誌敏,個個都是悍不畏死的節義之人,甚至那常常在言語間出現的魯迅,十有八九也是一位義士。




想讓對方投降,無外乎高官厚祿、權勢美人,一道不行,便用命脅迫。可惜了....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他一揮手: “拿筆墨來。”




他要為義士詠歌。




咸陽。




嬴政肅了面容,義士赴死總令




人感佩,更何況聽言語,瞿秋白既有主政之才,又有生花妙筆,更兼風骨卓絕,怎能不令人扼腕嘆息。




“我/黨……”他沉吟著這兩個字,似乎有點明白為什麼楚棠如此信賴他們了。




未央宮。




劉徹咂摸著“背/叛階/級,投身革/命”那幾個字,書香世家應是富裕清貴之門,若將他們算作一階級,叛離富裕清貴居,他走向的是哪裡?鄉野農莊嗎?楚棠所謂的黨,是黎庶黔首的黨?!




他靈光一閃,禁不住出聲: “糞土當年萬戶侯!”




堂下的萬戶侯們猛然驚了一下,那首氣勢磅礴的詩詞,不會是那個黨的首領寫的吧?!奉天殿。




朱元璋深為痛惜,他把殘害瞿秋白的敵人當作日本人了,當下大罵: "倭賊簡直猖狂至極!"




他深吸幾口氣,轉而道: "瞿秋白凜然不懼,當真是義士本色!"




這慷慨赴死的從容之態真是令人心生佩服,他尋思著: "《紅/軍/歌》,紅/軍是後世那個黨的軍




隊?難道他們也以紅色為標識?"




朱元璋初時參加過元末起義的紅巾軍,軍中諸人都扎一紅頭巾,故以此為名,他在想後世是否也和當年的起/義軍一樣。




"這紅軍倒好說,那《國/際歌》又是什麼歌?"朱權好樂,早就注意到這兩首歌了。




“際有間的意思,國際就是國與國之間,國與國之間共同的歌?”擅文學的朱柏說出自己的推論。




“可是他慨然赴死為什麼要唱國與國之間的歌?這首歌和中國有什麼關係?”被罰了的朱櫝還不消停,大膽質疑。




朱棣沉吟著揣摩: “紅/軍是他們的軍隊,他唱《紅/軍/歌》,或是表明自己願效軍士,為國犧牲;那《國/際/歌》裡,莫非也蘊含著某種節義?"




國際之間的節義?眾人交換了一個眼神,確信:不是很明白。




節義怎麼和國際扯上關係了?




【又講遠了,我們拉回詩。在這一段中,白居易調動多種意象,用精湛的筆觸,將抽象無形的音樂變成形象可感的聲音,以表現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藝,並在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唐詩的空白。




這種生花妙筆後




來甚至連白居易本人都沒法復刻,比如他後來還有一首《聽琵琶勸殷律協酒》。




何堪朔塞胡關曲,又是秋天雨夜聞。青冢葬時沙莽莽,烏孫愁處雪紛紛。由琵琶聲想到王昭君和劉細君和親胡塞的舊事,屬於絕句中的一種套路模式了,全然是聯想,不曾正面寫到琵琶曲。】




白居易淡笑搖頭:“寫詩需有神思作輔,哪得那般容易?”




能作出《琵琶行》,便已然是天地鍾靈襄助了,豈能奢望篇篇神物。南宋。




陸游輕輕頷首:"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未央宮。




劉徹臉色微沉,烏孫是西域異國,根據詩意,那劉細君不就是到烏孫和親了嗎?江都。




尚且年幼的細君公主忽然被母親抱到懷裡,恍惚間,有滾燙的眼淚落到了她的額頭上。




“我苦命的孩子……”




漢元帝時期,匈奴。




茫茫黃沙下,王昭君懷抱琵琶,悵望身後的漢土,跨過這一步,她就只能是匈奴婦,再不是漢宮人。素手輕抬,她揮弦,哀哀切切的琴聲和著塞風嗚咽。




父兮母兮,進阻且長。別矣,吾鄉。咸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