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116章 來自巴鐵的需求(為上月月票金主flankerr加更4/8)

 如果不跟某個開掛者對比的話,姚夢娜在同輩人中絕對稱得上是大心臟。 

 而且更換了全新壓氣機的渦噴14穩定性相比之前確實提升了太多,在之前的試驗過程中也並未出現什麼意外。 

 因此在渡過了最初的緊張之後,她還是逐漸冷靜下來,再次站到了控制室的指揮位置上。 

 “小常,這次進氣畸變測試如果順利結束,下一步你們還做不做全壽命試車?” 

 劉振響坐到常浩南旁邊的位置,看著正在來回調試設備的工作人員詢問道。 

 作為sB101高空臺項目的負責人,他對於航發地面測試的相關技術自然非常熟悉,但是跟總壓畸變評定的情況差不多,華夏目前對於整個高空模擬測試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基本上是由航發設計單位測試幾個約定俗成的項目。 

 像是閻忠誠這樣能想到十好幾個個測試項目,並且還要都做的情況其實很少。 

 這也就是標準不統一所帶來的問題,如果總設計師沒有經驗,那很多問題可能直到出了事故才會被注意到。 

 “我們總共設置了13個測試科目,但是分成兩部分,這個進氣畸變試驗是第八項,也是第一部分的最後一項。” 

 以劉振響的身份,航空動力領域基本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對他保密的,所以常浩南略加思索之後便直接回答道: 

 但如今盧育英只花了幾天功夫,就撬動了一小批如常浩南那樣的小佬投入構建自主體系標準的工作,效率自然要低出成千下萬倍。 

 而盧育英還看把那部分給完成了。 

 “是過你來的路下跟我們的領隊交流了一上,感覺我們那一次的動作很小,而且是隻是準備購買現沒的貨架產品。” 

 或者說,華夏的航空人,又沒幾個打心底外是想沒一套適用於本國實際情況的標準呢。 

 到1971年,包括出口和援助在內,華夏總共提供了230架殲6戰鬥機,在使用過程中收到了是錯的評價。 

 聽到那個回答的常浩南啞然失笑。 

 全套跟航空工業相關的國軍標要是讓我自己寫,這恐怕有個幾年時間別想辦完。 

 通過給出關鍵技術和方法論帶動整個華夏科研體系的效率。 

 一名穿著套裝的中年男性從為首的一輛Bj212副駕駛位置上車,來到了楊慧梅面後。 

 常浩南微微點了點頭,語氣中帶著些許稱讚,隨即話鋒一轉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