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277章 我一個人就是一支軍隊

 這個建議瞬間打開了會議室裡眾人的思路。 

 在常浩南重生之前的那個年代,海軍搞遠海訓練已經屬於不值一提的家常便飯,有兩到三支艦艇編隊在遠洋執行任務基本成為常態。 

 但是擱在90年代末,這屬於做夢都不敢想的場面。 

 由於長期以來的“裝備維持費用”真的只夠維持裝備的基本存在,所以別說遠洋航行,艦艇部隊連出海的機會都不那麼多。 

 這又進一步導致了人員訓練水平和經驗不足。 

 結果就是多數訓練科目只能在港口甚至岸上進行,正常的編隊航行對於海軍來說往往都屬於需要高級軍官帶隊的大活。 

 至於比較複雜的戰術演訓那就更少了,很多時候需要艦隊,甚至軍種層面協調才能完成。 

 近兩年對於訓練雖然有所重視,但情況顯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變的。 

 關鍵還是窮。 

 軍費雖然在漲,但基本都漲在最急需的裝備採購費用上面,其它地方只能往後稍稍。 

 這樣的背景下,能借著出訪編隊返航和飛機測試的機會,在不額外花錢的情況下搞一次演習,顯然是相當難得的機會。 

 並且在宣傳上,這種多兵種,甚至還是真正意義複雜電磁環境下的對抗也足以稱得上是貼近實戰。 

 所以按理來說海軍那邊應該不會有什麼意見。 

 眾人對此都沒有什麼意見。 

 接下來就是一些細節了。 

 “所以咱們是要用殲轟電7和運8j配合,去對抗那一驅一護的編隊?是不是有點太欺負人了……” 

 郭林看著面前的報紙有些遲疑地問道。 

 這是海軍方面一直以來寄予厚望的配置,所以也不怪他第一時間想到。 

 那張報紙上最顯眼的地方有一張黑白照片,是在暹羅梭桃邑軍港拍攝的兩艘艦艇合照。 

 根據報道,參觀者為數不少,尤其是位於當地的華人群體。 

 畢竟是來自家鄉的艦艇。 

 然而,作為華夏海軍目前最先進的型號,二者裝備的海紅旗7和紅旗61仍然只是有效射程不超過10公里的近程點防空裝備,並且每次只能攻擊1個目標,基本只具備理論上的防空能力。 

 要讓它們面對那架象徵著目前華夏最高水平的電子戰飛機,還加一架空中警戒機,屬實是沒什麼“對抗”的價值。 

 “那樣就沒什麼價值了,無論對於我們,還是對於艦艇編隊來說。” 

 常浩南自然也考慮到了這個方面,因此當即搖了搖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