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301章 沒辦法低調了

 晚宴的規格超過了幾乎所有人的預料。 

 在新聞聯播裡經常聽到名字的幾位,幾乎都露了面。 

 當然,本就知道這段歷史的常浩南對此倒是並不很意外。 

 由於各種複雜的歷史和現實原因,建國之初的華夏雖然在很多方面都師從蘇聯,但卻並沒有像後者一樣建立起一套完整而嚴密的功勳體系。 

 甚至連軍隊都沒有,就更別提一般公民了。 

 除了在1955年時集中授予過的三大勳章——八一勳章、獨立自由勳章和解放勳章之外,一直到前世的2011年以前,華夏都再沒有正式設立過任何勳章。 

 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制度化、規範化授予的功勳就只有軍隊和警察系統內部頒發的一二三等功獎章。 

 受制於管轄權限的問題,非軍警身份的人哪怕功勞大破天,也是不可能獲得的。 

 只能換成別的方式打擦邊球。 

 這才有了常浩南拿到的那枚有些怪異的一等“獵蝠行動”紀念章。 

 按照規定,一等功往上,是榮譽稱號。 

 然而榮譽稱號的授予同樣不成體系,往往是根據獲得者的事蹟而定製一個專屬頭銜。 

 從好的方面講,這可以算是一種殊榮。 

 但在操作層面上,其實會帶來很多麻煩。 

 比如並沒有一個辦法把獲得榮譽稱號這件事情給直觀地體現出來。 

 總不能走到哪都把獎狀帶身上吧。 

 又比如,假設一個人獲得了兩個榮譽稱號,那麼沒有任何條文規定它們誰在先誰在後。 

 原則上,榮譽稱號不分高低。 

 但無論從觀感上還是實際上,同為榮譽稱號的“愛軍精武標兵”和“志願軍一級英雄”之間顯然還是存在差距。 

 至於軍警體系以外的榮譽,那就更亂套了,有些頒獎機構甚至只管發獎不管記錄,導致很多聽上去高大上的榮譽其實根本沒有價值。 

 由此而造成獲獎者本人的心理落差還在其次,更要命的是催生了很多利用這方面漏洞招搖撞騙的不法之徒。 

 在信息不夠通暢的時代,出省跟出國差不多,我在a省說自己是b省xx榮譽的獲得者,根本就無從查起。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80年代末,總算開始出現改觀。 

 中華全國總工會設立了第一個面向全體公民的、系統性頒發的獎章——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並且規定,獲獎者中,一線基層工人的比例不能低於三分之一。 

 而常浩南他們獲得的華夏青年五四獎章,則是第二個。 

 在這個人心思變的特殊時期,推出一套規範化的國家功勳體系,毫無疑問有利於進行思想精神方面的建設。 

 其中尤其以青年為重中之重。 

 所以,這第一屆五四獎章的頒獎儀式,必須要搞得隆重、搞得遠超標準。 

 因此不僅出席的領導身份驚人,跟著一起來的媒體也是一個個都如雷貫耳。 

 顯然,這件事情必定會得到聲勢空前的宣傳。 

 總之當整場慶祝活動結束,常浩南迴到家時,已經接近當天午夜時分了。 

 他看著擺在桌上的獎狀和獎牌,掏出手機輸入了一串電話號碼。 

 這是常浩南自己個人的習慣,在一切最終塵埃落定之前,不會半場開香檳。 

 現在連儀式都已經辦完,自然是要把這個喜訊通知到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