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578章 F14還是拿到手了

 研討會結束之後,常浩南便讓鍾世宏帶自己去到黎明集團為了渦扇10項目而新設立的精密鑄造中心看看。

 作為華夏航空發動機的最主要生產商,過去的410廠自然也是有鑄造工段的。

 不過,無論是技術水平還是管理模式,都已經不太能適應新時代的生產要求了。

 不說對製造精度要求高了不止一個檔次的第三代渦扇發動機,哪怕是生產渦噴14的鑄造件,效率都已經逐漸跟不上其它工藝流程,成為了限制航發產量的短板。

 要知道,渦噴14及其衍生物,可是黎明集團如今的搖錢樹。

 在這種情況下,新上任不久的總經理林左明乾脆拍板,趁著搞渦扇10的機會,把整個鑄造工段重組,轉改成了一個帶有產學研一體性質的精密鑄造中心,還從東北大學和遼省大學聘請了一些背景可靠的研究人員。

 如今這年代正是大學教授搞副業最紅火的時候,但很明顯,並不是所有人都有經商的才能。

 90年代末這會,華夏的商界,當然是指民間的商界,還是比較狂放不羈的。

 商戰的模式,也往往更傾向於戰而不是商。

 字面意義上的商場如戰場。

 尤其對於一些久居校園的理工類學者來說,出去做生意幾乎相當於給人送錢。

 這種情況下,能在離家不遠的本地大央企,謀一份薪水不低且穩定的崗位,就算要受到保密條例的各種限制,也絕對是吸引力拉滿。

 剛才參加研討會的人裡面,就有好幾個是這種來路。

 從現場眾人的反饋來看,他們在理論功底和對於現代化技術的理解方面,確實比長期在廠裡生產一線工作的同行要強上不少。

 “常總,這些都是我們最近幾個月才從盛京科學儀器公司採購的定向凝固爐,取代過去的粗放式設備,用來進行渦輪葉片的生產。”

 鑄造中心主任馬立平伸出手臂,指向不遠處幾臺足有五六米高的巨大設備,對常浩南介紹道。

 他之前是遼省大學材料成型與性能控制研究院的副院長,不過跟只是過來兼職的同事們不一樣,他是被鍾世宏用比過去高了十好幾倍的科研經費給挖過來的。

 “這個型號的設備能滿足三代發動機單晶渦輪葉片生產的技術指標麼?”

 常浩南繞著設備轉了一圈,並最終停在了設備銘牌前面。

 就生產過程而言,設備是一切工藝的基礎。

 如果生產設備都不滿足要求,他就算把參數算的再準確也沒用。

 “另外幾臺老型號不好說,但您看的這臺是最新型號。在皮帶傳動軸和抽拉裝置上換了新的直線電機還有真空泵,不敢說全世界,至少在全亞洲肯定是性能最好的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