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廿二 作品

第612章 兩個掛壁的思維碰撞

 第612章 兩個掛壁的思維碰撞 

 宋聞聰之所以特地提起弓形激波的話題,主要也是擔心這個地方的處理會影響到總體項目進度。 

 在跟去年常浩南確定下來殲10的後續改進方向之後,十號工程項目組並沒有坐等支援,而是很快就開始依託現有的兩架原型機展開一些預研工作。 

 因為僅靠風洞試驗無法完全還原所有實機上出現的現象。 

 而殲教9雖然飛行時數不小,但那個型號的超音速能力基本只能用來給學員進行飛行體驗,很難發現高速飛行工況下關於dsi進氣道的實際問題。。 

 況且它還是兩側進氣的設計,本身就不太容易受到來流機頭預壓縮的影響。 

 就這樣,才發現了這個過去並未關注過的、弓形激波誘導附面層分離增強的問題。 

 經常做項目的人都會知道,單純複雜棘手的部分並不可怕,最麻煩的是做到一半突然出現一個以前從來沒考慮過的問題。 

 很可能牽一髮而動全身,甚至導致整個項目因此而大改甚至直接下馬。 

 眼前這個麻煩雖然不算大,只要給到足夠的時間(當然還有算力),不管怎麼說都能解決。 

 但十號工程眼下最缺的就是時間。 

 “原來……浩南同志連這樣的技術細節都已經有所研究了?” 

 “呃……其實也談不上什麼預見性,算是個巧合吧……” 

 其餘幾人自然是一陣點頭。 

 至於常浩南提出的那種改進思路,完全可以後面再說。 

 “我前年發過一篇有關下頜式內轉進氣道的論文,各位應該知道吧?” 

 “其實……當時我就發現,如果把進氣道的位置進一步往後修改,當到達機腹位置的時候,那麼在來流速度超過因素之後,附面層就會非常不穩定,稍加干擾便會分離。” 

 如果真不能在短時間內搞定,那就先讓十號工程以目前的架構服役,儘快解決空軍缺少第三代戰鬥機的問題。 

 所以,宋聞聰甚至已經做好了預案。 

 然後,他就看到了周圍幾道帶著好奇的目光。 

 宋聞聰也是恍然大悟: 

 “怪不得你要把那個圓錐前體加進氣道的組合體設計的那麼……特別,原來關鍵點在這塊……” 

 所謂特別,自然就是醜的委婉說法。 

 相比於其他人,站在常浩南身側的楊韋語氣中更多了一絲難以置信: 

 “這個前瞻性和預見性,實在是讓人佩服……” 

 必須承認,殲7f的設計,在外形上確實是欠考慮了一些。